首頁

2016年1月25日

金包里水道(金山水道)


金包里街位臺北廳北方、富貴角東南,鑛泉及硫磺產出名,從來一般飲料水乏,明治39年(19064月市街鑽井三箇所,其二箇所水質不良、病原誘發堪虞,另一水質佳良。

臺北廳直營,明治43年(19105月起工,同年7月竣工。工事包含鑽井(深75尺)、上部地盤石積水槽(高13尺、方10尺,即圖譜所示湧水水槽)、送水鐵管4吋延長209間、石積水槽(高13尺、方6尺,此預備水槽即圖譜所示配水水槽)、四支線分歧、送水支線土管5吋延長合計277間、11共用栓、1專用栓,給水區域為金包里街全部(計220戶、1,050人),給水預定4,300人所要量、一人一日最大給水量111公升(合計480CMD)。公共衛生費支出金2,800-,勞力寄附(捐贈)換算,合計總工費金3,259.60-(三千二百五十九圓六十錢)。
Ps. 按圖譜所示,除鐵管和土管外,尚有鋁管(細線)。
Ps. 按圖譜所示,共用栓和專用栓合計13具。
Ps. 勞力寄附即徵用民力的另一說法。
Ps. 以上資料取自1918年版「臺灣水道誌」,貼圖截取自1918年版「臺灣水道誌圖譜」。

自昭和8年(1933)度「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起,一人一日給水量縮減為83公升(合計358CMD)。

日久淤塞、破損漏水,水量亦不足以擴大供水區域。民國56年(196710月開工,改於社寮開鑿深井為水源,抽水機泵送至高地配水池重力自然流下,工程由鄉公所辦理,同年12月竣工。
Ps. 以上資料取自1977年版「臺灣自來水誌」。

本篇金包里水道僅記錄至民國56年,其後略過不表(查考也累)!日治(據)期金包里水道水源(湧水水槽)及慈護宮旁配水水槽一併自民國56年底埋入歷史的洪流。
Ps. 貼圖為2012/5/1騎遊北海一周,慈護宮前車友泰利留影

建設正是文明進展的表徵,新建設與舊史蹟如何互存共榮是現今重要的課題。話說回來,金包里水道湧水水槽目前是否仍然存在(隱藏)於住家後巷之間?對咱來說,並不重要~!知其文史脈絡即可,何必強求復古走退路,這個想法至今仍未變。


Remark
1. 2016/1/25貼於Google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