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6年9月16日

烏坵嶼燈塔初史略


以下全文節錄自「中國沿海鐙塔誌(1933)」,個人不另補充燈塔資料,有興趣者,請自行參考 日本國會圖書館館藏 各期東洋燈臺表、日本燈臺表。

烏邱嶼(*1)或稱烏龜嶼,危岩峭壁,橫亙中間似為火山所成,嶼面遍覆黑石,無可耕之地。清同治13年(1874)設立六等臨時燈(*2)助航,清光緒元年116日(1875/12/3)烏邱嶼燈塔開始放光芒。

塔為石造,圓形黑色,矗立嶼巔,高64呎,燈光高出水面286呎,頭等透鏡閃光燈,旋轉於尖圓銅軸之上,燃用煤油,每分鐘閃光一次,法國巴比爾公司所造,燭力45,000枝。

清光緒29年(1903)站雖改建,而燈仍舊。

民國2年(1913)改易白熾紗罩燈頭,燭力增至148,000枝。

民國19年(1930)改裝新式燈機,英國白明罕張氏兄弟公司所製,旋轉於水銀浮槽之上,配以煤油蒸汽燈頭,自燃式白熾紗罩,其他一切附件,無不更換一新,每20秒連續閃光4次,燭力600,000枝。


備註如下:
*1 原文即稱「烏邱嶼」。
*2 在離島興建燈塔時,常會設立臨時燈,以供工料運輸及人員進出之用。

參考資料:
#1 中國沿海鐙塔誌(1933
#2 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The coastwise lights of China1932


【新增記錄#2016/9/17】

烏坵嶼燈塔原名烏邱嶼燈塔,佐證 請點連結 如貼圖「通商各關警船鐙浮樁總冊(1927)」。

為什麼改?會不會又是50年的文化嫁接所造成?看來是非常可能的!佐證 請點連結 如貼圖「東洋燈臺表(1913)」。

以上僅是個人的合理懷疑而已。


【新增記錄#2019/8/11】

按 日本國會圖書館館藏「支那東岸水路誌(1875)」紀錄,春日艦航海日誌(1874-01-14)航至烏坵嶼,此嶼水面上260尺,嶼上古製燈台形似澎湖西嶼塔燈。

倫敦憲報「倫敦憲報(1876-02-01)」紀錄,烏邱嶼鐙1875-12-03點燈。

貼圖取自 哈佛燕京圖書館 哈佛燕京圖書館,「通商各關警船鐙浮樁總冊(1879)」第十三鐙烏邱嶼鐙。

請注意用字「烏邱嶼」,因為官方直至「中國民國沿海燈塔及浮標一覽表(1958)」仍稱為「烏邱嶼」。另有一明顯例子則是「東引島」,也是日本燈台表用字(日文漢字)。至於何時改稱?值此多元時代,知其文史脈絡即可,何必強求復古走退路,此衷不變。

再請注意,個人將「鐙」字特用於1933前之國府海關紀錄,且至少可佐證「通商各關警船鐙浮樁總冊(1927)」仍使用「鐙」字。自海關出版「中國沿海鐙塔誌(1933)」起,鐙和燈混用、燈桿和燈樁混用;更有甚者,光復初期之海關官方紀錄可見「灯」字,亦同略過不表。

遺憾的是,關於烏邱塔燈(姑且稱之),尚未發現其他紀錄或任何碑記。


Remark
1. 2016/9/16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16/9/17新增記錄。
3. 2019/8/11新增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