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8年11月17日

關於日治期鐵路隧道名稱


大體上,日治期鐵路隧道名稱總依地名為主要命名方式,再視需要,依序號排列為輔,宜蘭線如第一、第二四腳亭隧道,海線則有第一、第二、第三白沙屯隧道;誤植命名成專有名稱的也有,三瓜子隧道是淺顯明白的,地名為三爪子;以日文漢字可意會的,當屬見返阪隧道;而僅用序號排列的山線三義至后里段,包含第一隧道到第九隧道,突兀的感覺,怎也沒法和開天巨靈一氣通可以想到一起。

話先轉回「見返阪」隧道。首見於日明治36年度(1903)鐵道年報中,文字稱「見回阪」、隧道表稱「見回坂」;另在台灣鐵道史中卷(1912)文字稱「見返阪」、隧道表稱「見返坂」;現場緊鄰台鐵廢隧門額「造橋隧道」,今又稱「西坑尾隧道」。兩代六名,算是異數!若當「返」是「回」,又當「阪」是「坂」,兩代三名也算記錄。

言歸正傳,舊山線三義至后里段的第一隧道至第九隧道,應該也要符合命名原則才合理。至於為什麼會定名為第一至第九,怕是要賢拜(先輩)解說或更多文獻面世始可得知,就如五堵隧道上行線南口門額有框無字,難解之謎。
ps. 貼圖「舊」五堵隧道下行線。

資料取自日明治33年度(1900)鐵道年報線路測量章節,九座隧道可見七個名稱,對照名稱如下表。
1912台灣鐵道史中卷
1900鐵道年報線路測量章
隧道名稱
長度(實長)呎
隧道名稱
長度(預估長)呎
第一隧道
752.33
第一十六份隧道
660
第二隧道
2377.72
第二十六份隧道
2376
第三隧道
1673.83
魚藤坪隧道
1650
第四隧道
156.68
鯉魚潭隧道
792
第五隧道
773.92


第六隧道
745.87


第七隧道
4136.62
內社隧道
3845
第八隧道
1690.66
七塊隧道
1683
第九隧道
4162.42
大甲隧道
2904

隧道實長與切口、擋土牆有關,第一隧道實長752呎與第一十六份隧道預估長660呎,相差約28公尺,似乎可以解讀在預估範圍內,當然更不能排除施工前再量測、路線微調。但若依地名,「第一十六份隧道」可謂實至名歸,就是名字有點長、拗口點。

借助GIS台灣百年歷史地圖(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鯉魚潭隧道似乎已露出端倪。在出第三隧道後,路線轉南偏西(目標約略指向蕃子城),提前離開山區。自然地,內社川橋和第七隧道位置必然隨之調整。第九隧道或大甲隧道的選擇差異,當與大甲溪橋設計相關,略過不表。


Remark:
1. 2018/11/18貼於Google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