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6年9月15日

已消失的燈塔:大膽島燈塔


大膽島寶靈寺建於清康熙24年(1685),供奉海神媽祖,每值三月慶典,舟子絡繹、香客不絕。

寶靈寺僧人最初每晚點燈懸掛於寺門,清同治2年(1863)應當時漁民、海員請求,點花生油燈立於島巔所樹立竹竿之上,燈油費用為自由捐助。(*1)

廈門海關於清同治4年(1865)從事設置新燈,並商榷撤廢舊燈、月給寺僧銀洋九元,以當照料海關新燈看守薪資。

按清同治11年(1872)各關警船燈浮樁總冊所載,該燈乃由「阿康德」燈數盞組成;再於清同治13年(1874)該總冊註明共四盞「阿康德」燈;另於清光緒5年(1879)因舊式植物油燈破損,易以煤油燈四盞。

按清光緒9年(1883)廈關報告所載,該燈外罩為木質八角形,上嵌小片玻璃,其中各燈與反光鏡不能相符。

清光緒14年(1888)改設六等透鏡明滅相間燈,光力114燭光,法國巴比爾公司製造,單蕊煤油燈頭、旋轉遮罩、發條機械運轉,同時將木屋拆除,以鐵屋代之,附近築造磚房一所,以為管理員宿舍,並由廈關派員駐守。

雖經數年之久,寶靈寺僧人仍有一名夜助看守。於清光緒21年(1895)廈關始派正式副管理員一名襄助,然寺僧每月津貼酬金則減為五元,至是大膽島燈與古剎直接關係遂告中止。

民國18年(1929)變更為六等電石氣(*4)閃光燈,每三秒急閃一次,該燈並無燈塔或外罩保護,僅立於島巔鐵屋頂上而已,高出水面300呎。(*3)



備註如下:
*1 此段為個人綜合所理解,與原書前後敘述有小差異。原書為中譯本「中國沿海鐙塔誌, 1933」,原文本為 國臺圖館藏The coastwise lights of China, 1932」。
*2 考慮此篇原書為電石氣,原文照轉,現今工程術語為乙炔氣。
*3 請注意,標題雖為「大膽島燈塔」,實際上,沒有塔、有燈站(駐守人員)。

補註:
台灣燈塔史是包容的,其間疊加日本50載的襯衣,再包覆現今多元的外衣。而文化是隨時間前進的,不能停止,也無法抹滅,1895要切換,1945也要。
「燈塔」在1895切換為「燈臺」,再於1945切換回「燈塔」。
「燈樁」、「燈桿」在1895切換為「燈竿」,再於1945切換為「燈杆」。
「燈站」在1895切換為「燈臺所」,再於1902切換為「燈臺」,再於1945切換為「燈塔」,「燈站、燈臺所」都成了隱性名詞。
ps. 請勿細究燈塔燈杆燈站或燈臺所等名詞的出現年份,在此僅是表達一個「燈站、燈臺所」概念而已


Remark
1. 2016/9/15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19/9/1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