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6年12月30日

第一、第二四腳亭隧道


宜蘭線自縱貫線八堵驛(八堵火車站)分歧,經瑞芳、頂雙溪(雙溪)、大里簡(大里),縱貫宜蘭平原,經宜蘭街,終點蘇澚(蘇澳),建設預算於日大正六年(1917)通過。

八堵猴硐間9哩,第一工區自0哩(八堵驛)至35350節,1917-11-27著手,澤井組負責工事;第二工區自35350節至661鎖,1917-11-25著手,鹿島組負責工事;第三工區自661鎖至9哩,1917-11-22著手,大倉組負責工事。

隧道工事共10箇所,包含第一四腳亭隧道、第二四腳亭隧道、深澚隧道、第一瑞芳隧道、第二瑞芳隧道、第三瑞芳隧道、第一員山隧道、第二員山隧道、第三員山隧道、猴硐隧道,全部於1918年度完竣。
Ps. 僅知完工年,尚無法得知完工日。

第四工區自9哩起,延長138鎖,計劃於1919-02-25著手。

八堵瑞芳間59分,於1919-04-15竣成,暖暖、四腳亭、瑞芳於1919-05-05開始營運。其他略過不表。

四腳亭瑞芳間於1977-12-02完成雙軌化通車,第一四腳亭隧道、第二四腳亭隧道走入歷史。廢棄舊線現今荒蕪,第一四腳亭隧道北口已為民家使用,隧道隱於山林野壑之間。

有心參訪者,建議連續天晴且午間造訪為優,2016-12-25記錄如下:

四腳亭埔路萬興宮,山徑位於金爐旁。

山徑右側是不知名小溪。

山徑消失,溯溪溝約10m續接山徑。

無名鐵路橋,左往第一四腳亭隧道,右往第二四腳亭隧道。

第一四腳亭隧道南口,西側翼壁(擋土牆)已失效,山牆龜裂。

第一四腳亭隧道內部。

第一四腳亭隧道北口,山牆龜裂,北口前端已為民家使用。

回行,過無名鐵路橋。第二四腳亭隧道西口,山牆龜裂,南側翼壁完整美觀。

拱心石造型令人瑕想。

水滴流聲大,隧道是穿過墓仔埔下方,沒玩那麼大,收工!

參考資料:
1. 鐵道年報 日本國會圖書館
3. 驛站之旅 瑞芳車站


Remark
1.. 2016/12/31貼於Google Blogger

2016年12月29日

桌前巡禮:宜蘭線四腳亭到石城


桌前巡禮,借助臺灣百年歷史地圖,以圖鑑史,事少功倍大。
ps. 上傳原圖1920x974,點圖可放大。












1. 三貂嶺驛理當稱為三爪子驛,或稱三瓜子驛。三瓜子隧道在第一次浮現文字敘述時(1919鐵道年報),就稱為三瓜子隧道。就現今地籍資料而言,該區仍稱三爪子段,三瓜子為鐵道隧道所專屬。

2. 五分隧道現稱五份隧道。

3. 個人認為第一雙溪隧道南口有存在的可能;另外,經查第二雙溪隧道仍存在,但兩端已為磚牆封閉,改日一探。

4. 按鐵道部命名慣例,貢寮隧道應稱第一貢寮隧道,控子隧道應稱第二貢寮隧道,因為控子隧道並未過澚底驛(現今福隆站)。

5. 澚底驛理當稱為控子驛,因為和澚底有一段距離。控子即為挖子(福隆舊稱)的筆誤,會命名為澚底驛,當與擴大紀念北白川宮能久有關。相同地,命名為三貂嶺驛亦同,因為三貂嶺在基隆河右岸(不左岸)。

6. 巧合的是,三瓜子隧道和控子隧道的筆誤,都與北白川宮能久有關,就當鐵道隧道所專屬。

參考資料:
1. 鐵道年報 日本國會圖書館
2.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Remark
1.. 2016/12/29貼於Google Blogger

2016年12月14日

舊鐵尋跡:南港到基隆


這一篇是藉由單車補缺記錄,並整合重點。

乙未年,日方接收台澎,隨即著手調查及改良清代台灣鐵路,再於1899-05基隆高雄縱貫鐵路十年計畫。

鐵道技師小山保政於1895-09-30提出清代舊鐵調查報告,橋隧表如左表;縱貫鐵路於1908-04竣工,橋隧表如右表。將兩表並列(僅表列基隆到台北)可以方便對照。
1. 黃線以上,鐵道部新設竹子藔改良線,自基隆川橋(現稱大華橋)前分歧,經八堵,新建基隆川橋,開鑿竹子藔隧道,取代獅球嶺線急彎路徑和1/37坡度問題
2. 新設六堵隧道(現稱七堵隧道),避開舊線彎曲路徑及1/32坡度問題。
3. 新設五堵改良線,包含五堵隧道,避開舊線1/21坡度問題。
4. 新設南港隧道(原稱樟樹灣隧道),避開舊線急彎路徑。
清代臺灣鐵路(劉銘傳鐵路)
 
第一代縱貫鐵路
名稱
分類
位置
長度
 
名稱
分類
位置
長度
(km)
(m)
 
(km)
(m)
 
 
 
 
 
 
 
 
 
旭川橋
版桁
0
32
30.6
0.6
98
1
29.9
空洞口川橋
鐵橋
0
59
65
1.2
50
15.2
 
玉田川橋
版桁
0
55
48.4
1.1
40
0
12.2
獅球嶺隧道
隧道
1
60
 
2.8
772.2
235.4
 
雙龍暗橋
1
29
51.0
2.2
15
0
4.6
頭坑橋
鐵橋
2
47
65
4.2
50
15.2
 
竹子藔隧道
隧道
1
41
59.0
2.4
1815
0
553.2
基隆川橋
鐵橋
3
62
15
6.1
200
61.0
 
基隆川橋
桁架
2
2
47.6
3.3
327
6
99.8
 
 
 
 
 
 
 
 
 
 
 
 
 
 
 
 
 
 
八堵川橋
鐵橋
4
59
0
7.6
40
12.2
 
草溢橋
版桁
4
15
26.8
6.7
80
0
24.4
 
 
 
 
 
 
 
 
 
六堵隧道
隧道
4
28
20.9
7.0
452
3
137.8
七堵川橋
木橋
5
51
15
9.1
25
7.6
 
六堵川暗橋
4
76
37.6
8.0
12
0
3.7
五堵川橋
木橋
6
24
85
10.2
15
4.6
 
五堵川橋
版桁
5
49
88.6
9.1
15
0
4.6
 
 
 
 
 
 
 
 
 
五堵隧道
隧道
6
33
63.3
10.3
595
11
181.6
保長溪橋
鐵橋
7
14
35
11.6
100
30.5
 
保長坑溪橋
版桁
7
11
14.4
11.5
135
6
41.3
加東溪橋
木橋
8
78
10
14.4
142
43.3
 
加東溪橋
版桁
8
1
6.8
12.9
47
11
14.6
下寮坑一橋
木橋
9
20
25
14.9
15
4.6
 
下藔溪橋
版桁
8
24
89.7
13.4
15
0
4.6
下寮坑二橋
木橋
9
44
0
15.4
15
4.6
 
水返腳溪暗橋
8
46
7.8
13.8
12
0
3.7
𢪬倉坑橋
鐵橋
9
71
75
15.9
50
15.2
 
𢪬倉坑溪橋
版桁
8
73
19.4
14.3
50
0
15.2
淡駿川橋
木橋
10
46
10
17.0
23
7.0
 
淡酸溪暗橋
9
47
59.0
15.4
15
0
4.6
 
 
 
 
 
 
 
 
 
南港隧道
隧道
10
52
71.9
17.2
317
9
96.8
佛祖川橋
木橋
11
58
60
18.9
40
12.2
 
樟樹灣暗橋
10
59
53.3
17.3
12
0
3.7
南港川橋
木橋
12
6
55
19.4
100
30.5
 
南港溪橋
桁架
11
6
3.3
17.8
100
0
30.5
後山邊坑一橋
木橋
13
71
70
22.4
16
4.9
 
第一後山邊橋
版桁
12
70
83.2
20.7
15
0
4.6
後山邊坑二橋
木橋
14
2
95
22.6
20
6.1
 
第二後山邊橋
版桁
13
2
13.2
21.0
15
0
4.6
錫口枝溝一橋
木橋
14
53
90
23.6
85
25.9
 
錫口支溝橋
版桁
13
52
74
22.0
70
0
21.3
錫口枝溝二橋
木橋
15
22
0
24.6
21
6.4
 
錫口小支溝橋
版桁
14
17
58.6
22.9
20
0
6.1
東城川橋
木橋
17
51
60
28.4
76
23.2
 
三板橋橋
版桁
16
55
59.6
26.9
40
0
12.2
九板川橋
木橋
18
46
65
29.9
56
17.1
 
小南門溪橋
版桁
18
73
81.7
30.5
12
0
3.7

藉由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切換新舊地圖、衛星模式,以圖佐史。
Ps. 意外發現存在二座無名橋。









1895-10-03鐵道隊長山根武亮提出水返腳(現稱汐止)至台北間四位置為最不良,包含:(以基隆為起點)自10哩〜1030鎖、1145鎖〜1160鎖、1165鎖〜125鎖、1740鎖〜1750鎖,申請鐵道改良;總督府陸軍局同日許可。
Ps. 以截彎取直為第一優先處理。

基隆台北線路改築,水返腳台北間為第一工區,水返腳八堵(現稱七堵)間為第二工區,基隆八堵間為第三工區,順次起工。

第一工區樟樹灣隧道於1895-12-10起工,1896-06-15竣工,位置自1152鎖,長度317.72呎,複線,門額伊藤博文題字「開物成務」。

第二工區五堵隧道於1896-02-12起工,長度594呎,複線,前後三次崩壞,最終於1897-11-25宣告終止。
Ps. 原書前文位置自627鎖,與後文計算不符,暫不取;原書前文1897-09-25工事中止,與後文不符,暫依後文。
Ps. 這是第一次的五堵隧道建設,以截彎取直為目的,未避開舊線最陡1/21坡度問題。

第二工區六堵隧道位置自510鎖,長度452.23呎,複線,1896-03-17起工,1897-07-31竣工。
Ps. 原書前文長度462呎,與後文不符,暫依後文。

第三工區竹子藔隧道位置168鎖,長度1815呎,複線,1896-05-03起工,1898-02-02竣工。
Ps. 原書前文長度1835呎,與後文不符,暫依後文。

日治期1899十年縱貫線計畫,基隆台北間,技師新元鹿之助監督,新設五堵改良線,自五堵川橋往嶺腳方向,開鑿隧道,新造保長坑溪橋,避開舊線最陡1/21坡度問題,續往水返腳。

五堵改良線於1899-05-23起工,至1890-01完工,於1890-07通車。五堵隧道位置自633633分,長度595.91呎,單線,1899-05-23起工,1899-11-23竣工,門額新元鹿之助題字「見可而進」。


【遊記】

伴隨著職場工作,隊友間的集結不易。

悠遊的車道(基隆河濱自行車道),前方阿伯低身起腳,頗有架勢。

左岸終點在南港展覽館,切入環島一號線。隊長澎澎居然在拉筋,顯然剛剛一段騎乘還不夠熱身。樟樹灣隧道前方即為暗橋。

樟樹灣暗橋側壁石砌,拱頂磚砌,長度12呎,現況隱密。

十大建設期間,樟樹灣隧道因鐵路電氣化施工而擴孔,現存避車洞,可以感受其歷史。

復刻匾額「開物成務」,位於汐止市區秀峰路的汐止區綜合運動場旁。

茄苳腳鐵路遺蹟是經由專家認定的清代鐵路遺蹟,條石丁順砌,值得注意。

切入茄苳路,轉茄安路,舊時曾稱刣人嶺。當五堵改良線完成時,舊鐵理當改造成縱貫路,但不知明原因,在某段時間內,此路徑曾是縱貫路的一段。有圖有真相。

經由當地人熱情解說,順利尋得開鑿未成的五堵隧道,就在店家和隔壁的後方。
Ps. 網友路過可以聊聊,交關一下,店家假日不營業。

廢五堵隧道坍塌已毀,坑口土石封閉,了無殘跡可尋。

六堵川暗橋長12呎,現狀可見外觀主體磚造,翼壁是條石叠築、丁順砌。據傳內部側壁很長,一半是磚造、一半是石造,拱頂全為磚造。

明顯地,條石叠築符合新元鹿之助記錄基隆台北舊鐵(清代鐵路)橋台,側壁石造、拱頂磚造符合臨時台灣鐵道隊設計概略,再加上茄苳腳鐵路遺蹟的旁證,心脈加速,熱血噴張,神經頓挫,要呆了~。當地民家建議等連續好天氣再下溪,我是上班族,這要專家來。

七堵隧道(原稱六堵隧道)現況單線,左側新七堵隧道複線。

經由當地民家解說,右側隧道原為複線,配合七堵調車場墊高路基,隧道側壁補強(縮孔),拱頂加高重作。

七堵火車站創建於清代,原稱八堵站(火車碼頭),日治期改建站房於1897-08-11營運並改稱七堵,現為七堵鐵道公園主體建物。關於日治期與清領期同地不同名,為什麼差一堵?現今的八堵在清代是否會稱為九堵呢?

一旁是大華橋,清代鐵路即過此橋,沿現今八德路進獅球嶺隧道(劉銘傳隧道)抵達基隆。

當縱貫鐵路台北基隆段完成時,以清代鐵路路基轉為縱貫路,而獅球嶺隧道轉為縱貫路用隧道。
Ps. 縱貫線是縱貫鐵路,縱貫線在1908-04竣工;縱貫路是縱貫公路,縱貫路直到1952西螺大橋通車(1953-01-28正式通車)才算竣工。
Ps. 日文漢字稱縱貫道,不論是縱貫路或縱貫道,現今指的都是縱貫公路

八堵火車站初始於1897-07-20營運,稱為招呼站(乘降場),而竹子藔改良線在當時尚未完工通車,此應有工料運輸兼試營運之意。

5省道八堵隧道南口「瑞氣滿洞」、北口「北門鎖鑰」。
1. 八堵隧道歷史不明,有人能提供資訊嗎?
2. 在「瑞氣滿洞」下方似乎還有字,最左邊好像是個「會」字,是苔痕或光影的巧合?
3. 八堵隧道「北門鎖鑰」和滬尾砲台「北門鎖鑰」的關係?是複刻還是巧合?


5省道基隆隧道南口「大道如砥」、北口「蓬萊第一洞」。基隆隧道於1928-09-11舉行開通式,門額為第11任總督上山滿之進題字。


折返點。

托現場鳥友的福,黑鳶入鏡一枚。

午餐時間,龍安街甜不辣,料好實在,我們俩人共50大洋兩枚搞定。

雙龍暗橋可由龍安街尾看見,現今主體側壁石砌,拱頂磚砌,牆面石砌,合理認定竣工日在竹子藔改良線通車之前。

竹子藔隧道第一代已煙滅,第二、三代並存,其中第二代已除役。

切入國安路,港口橋在清代鐵路稱頭坑橋,過橋直走約300~400m會進入軍方管制區,如果能入內,可接獅球嶺隧道南端口。由港口橋走八德路接大華橋,是清代鐵路的路線,也是竹子藔改良線開通後的縱貫路。

過大華橋,切入河濱自行車道,依序七堵、六堵、五堵。這雖然是有點斷續的自行車道,且各接點的某幾個路口阻礙是明顯過度,也短缺路線指標,但是,這裡沒有人潮或車潮,喧囂邊的寧靜,只要再適當地整合,值得推薦。
Ps. 目前自五福橋橋頭沿基隆河左岸順向的自行車道,至污水處理廠必須原路折返,只差短短幾公尺就可接台5地下道,續接下圳區域(可參觀六堵川暗橋),衷心期待。

五堵隧道由兩隧道形成複線(一隧一線),1899初始時為單線,再於日治大正年間複線,現狀北側線除役,南側線在役。

五堵隧道是公告古蹟(歷史建築),藉由自行車道指標即可到達。
Ps. 已詢問五堵貨場警衛,沒有管制自行車,請車友大方進入。

幸福是需要的。

一旁是自行車道指標,印象中,好像以前比較多。

抵達五堵火車站,進入熟悉的自行車道返航。關於基隆河濱自行車道,請參閱舊作 基隆河濱古蹟巡禮

附上路徑圖和GPX軌跡,記錄的起點和終點在圓山中山二橋,請點連結 路徑圖和GPX軌跡

參考資料:
1. 台灣鐵道史(1911日本國會圖書館
2.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新增記錄#2016/12/19】

 日本國會圖書館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第15年報(大正二年度),五堵隧道及前後土工於年度內竣成。此意即原五堵隧道一隧一線,於1913完成五堵隧道複線(第二隧第二線)。至於那一座隧道是1899-11-23竣工?或許門額題字是個線索。


【更正記錄#2018/10/27】

原五堵隧道單線1899-12-23竣工,再於1913完成五堵隧道複線(第二隧第二線)。


Remark
1. 2016/12/10旅記。
2. 2016/12/13貼於Mobile01 遊記與路線分享區
3. 2016/12/14貼於Google Blogger
4. 2016/12/19新增記錄。
5. 2018/10/27更正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