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6年2月28日

塭港堆燈塔(塭港堆燈臺)史略


這一篇是史略,不是初史略,因為它現今已號稱第x代,有必要記錄一下這命運多舛的一頁傳奇。

船舶常態往返臺澎,需要建設燈標,以增加航行安全。於1913年,通信局尾原技手負責調查,隨後由土木局負責建設塭港堆燈臺,於1914/4完竣移交通信局,1914/4/6開始點燈。

位置北緯N 23 31’ 31”、東經E 120 2’ 0”,櫓形(*1)鐵造塗黑色,燈高自基礎50尺、高潮水面上58尺,燈質第5等(*2),乙炔瓦斯燈閃白光,每2秒1閃光,光力約800燭光,光達距離約13.5浬,明弧全度(*3),總工費18,300-餘圓。

委託下湖口警察官吏二名處理燈臺事務,塭港堆燈臺屬白沙岬燈臺管理,1918/4改屬高雄燈臺管理。

於1918年,燈臺基礎受風浪浸害,預算6,600圓應急保護工事。

1920/8燈臺基礎受波浪崩壞,燈臺傾斜,移築改造為必要。1920/8/6休燈,土木局負責工事,1921/11完竣移交遞信局(*4),1921/12/1開始點燈。

位置北緯N 23 31’ 31”、東經E 120 2’ 26”,燈高自基礎48尺、平均水面上58尺,乙炔瓦斯燈閃白光,每2秒1閃光,總工費30,300-餘圓(*5)。

1922/11/22燈籠破損修繕,休燈。

1923/5/26復舊點燈(*6)。

以上資訊摘錄自1928「遞信志」航路標識篇。備註如下:
*1 櫓形應是指外形為框架式,現今工程術語為桁架或構架。
*2 指稜鏡(折射器)規格及尺寸,內徑0.375米、高0.541米。
*3 指0~360度皆可見。
*4 於1919/6通信局改稱遞信局。
*5 第二代塭港堆燈臺。
*6 「遞信志」航路標識篇前言註明記事至1927/8。

按「東洋燈臺表」1932/12/10調查的版本,塭港堆燈臺位於鼻尾汕西緣,北緯N 23 31.6’、東經E 120 2.5’,櫓形鐵造塗黑色,燈高自基礎14.5米、平均水面上17.6米,燈質第5等,閃白光,每2秒1閃光,光力800燭光,光達距離13.5浬。

(a1) 經緯度小有差異,假設是誤差所致。話說經緯度0.1’概算約180m。
(a2) 構造為櫓形鐵造塗黑色,同第一代燈臺,假設第二代構造同第一代。
(a3) 長度單位換算,並四捨五入,等同第二代。
(a4) 其他未變。
(a5) 個人所知資料中,尚有1927~1932間的「東洋燈臺表」(有間斷)、「日本燈臺表」(逐年未斷)可供參考,可惜經緯度精度只到分(無小數),且建物、燈號描述完全相同,只能略過不表。

按「東洋燈臺表」1936/11/7調查的版本,塭港堆燈臺位於鼻尾汕東緣,北緯N 23 31.5’、東經E 120 2.1’,櫓形鐵造塗黑色,燈高自基礎15米、平均水面上18米,燈質第5等,閃白光,每2秒1閃光,光力800燭光,光達距離13.5浬。

(b1) 經度差0.1’、緯度差0.4’,合理懷疑是移位改築(?)所致。
(b2) 長度單位換算,並四捨五入,等同1932/12/10調查的版本。
(b3) 其他資訊同1932/12/10調查的版本。

按「東洋燈臺表」1938/11/12調查的版本,塭港堆燈臺位於鼻尾汕東緣,北緯N 23 31.5’、東經E 120 2.1’,櫓形鐵造塗黑色,燈高自基礎15米、平均水面上18米,燈質第5等,閃白光,每5秒閃1秒、暗4秒,光力800燭光,光達距離13.5浬。

(c1) 燈號已改,每5秒閃1秒、暗4秒,很明確!若以燈臺觀點而言,這要算新的一代。
(c2) 其他資訊同1936/11/7調查的版本。

舊籍資料中斷!下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資料直接跳到1949/3刊行的「燈台表」第2卷。塭港堆燈台位於箔子寮汕東側,北緯N 23 32.1’、東經E 120 3.8’,圓形混凝土造塗白色,燈高21米、平均水面上23米,燈質第5等,閃白光,每5秒閃1秒、暗4秒,光力800燭光,光達距離15浬,記事欄加註「破壞(1946年)」。

(d1) 明顯地,構造物已移地改築。
(d2) 燈號同前代。
(d3) 此代於1946年損壞。

切換資料路徑!一些鄉鎮區公所是便民的,口湖鄉志 雲林縣口湖鄉公所 大事記p22有重要線索,原文抄錄如下。

外傘頂洲塭港堆燈塔第七次重建,光力加強為1萬燭光,塔高32.4公尺,燈高35.5公尺,公稱光程(nominal range)14.3浬。另設有多向金屬雷達反射器。該燈塔因沙洲漂移、海水侵蝕等因素,多次傾斜倒塌,自大正三年首建以來,歷經大正九年、十年、民國四十六年、五十四年、六十三年、六十六年等多次改建,為全臺重建次數最多之燈塔。

再於口湖鄉志地理篇p1-63~p1-64,有較細部的描述,原文抄錄如下。

大正三年(1914)-首建,高度15公尺,裝用五等電石氣閃光燈,每2秒一閃,光力800燭光。
大正九年(1920)-傾倒。
大正十年(1921)-重建,塔形燈器與原塔同,後因沙洲移動再次流失。
民國四十六年-另建20.7公尺高方形鋼架塔,初用五等電石氣燈,光力800燭光。
民國五十四年-改裝直流電燈,光力增至2600燭光,每3秒一閃。
民國六十三年-因沙洲移動,並為改善目標,移至附近新址,改建為方錐形鋼架塔,換用四等直流電燈,光力增至3500燭光。
民國六十六年-改進設備,光力加強為10000燭光,塔高32.4公尺,燈高35.5公尺,公稱光程(nominal range)14.3浬。另設有多向金屬雷達反射器。

(e1) 大正3年(1914),無意見!
(e2) 大正9年(1920),傾倒,並於1921重建完成,本次不能算一代。
(e3) 大正10年(1921),無意見!
(e4) 民國46年及其後,無意見!

借助北市圖,入眼「台灣燈塔圖鑑」、「台灣的燈塔」,記錄1991/2遷移重建。

再接再厲,借助Google神力,依序得記錄2006/1/26啟用、2012/1/19啟用。
Ps. 按電子海圖服務與資料安全系統建立研究(二)p53,依據航船布告第16號(95/2/7),N 23 27' 05.5" E 120 01' 53.1" (WGS84),2006/1/26啟用。
Ps. 按 海軍全球資訊網 航船布告第12號(101/2/4),N 23 27' 13.5" E 120 02' 37.6" (WGS84),2012/1/19啟用。

必須要說明一下,個人定義燈塔第幾代是以主體建物(塔身是晝標)或燈器(燈光信號是夜標)為考量,這樣也可以較符合口湖鄉志的記述,對於無線電或雷達等其他助航設施的變更,並不考慮在內。又若是維修、加固保護,亦不在考慮內。

最後,按 臺南市政府 臺南市政府公告(104/8/20),塭港堆燈塔燈光因塔身倒塌熄滅,請漁民行駛時注意安全。

以上是個人所知的塭港堆燈塔傳奇史頁。對了,現在是第幾代了?



【新增記錄#2016/3/18】

就個人針對燈臺(燈塔)搜尋 日本國會圖書館 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府報的經驗,其官報、府報可補資訊之不足,但各有缺佚。

【府報】1914/3/13告示第25號,塭港堆燈臺建設,不日點燈,閃光白色。

【官報】1914/4/16告示第54號,塭港堆燈臺點燈。未說明開始點燈日,其他資訊同「遞信志」,略過不表。

【官報】【府報】1920/8/11告示第115號,塭港堆燈臺工事施行,休燈。

【官報】【府報】1921/12/1告示第181號,塭港堆燈臺工事(1920/8/11告示第115號)完竣,1921/12/1開始點燈。其他資訊同「遞信志」,略過不表。

【官報】【府報】1922/11/22告示第176號,塭港堆燈臺燈籠破損,休燈。

【官報】【府報】1923/5/26告示第102號,塭港堆燈臺修繕工事(1922/11/22告示第176號)完竣,1923/5/16復舊點燈。請注意,「遞信志」誤將告示日為點燈日,實際復舊點燈日應為1923/5/16。

【官報】【府報】1937/3/14告示第33號,塭港堆燈臺於1937/3/15變更燈質,閃光白色,每5秒間閃光1秒。請注意,資訊同「東洋燈臺表」1938/11/12調查的版本(閃白光,每5秒閃1秒、暗4秒),但提供準確日1937/3/15變更。

【官報】【府報】1938/3/1告示第80號,塭港堆燈臺改築,休燈。

【官報】【府報】1939/9/19告示第329號,塭港堆燈臺改築工事完竣,1939/9/1開始點燈,位置N 23 32’ 6”、E 120 3’ 48”。其他資訊同「燈台表」1949/3刊行的版本,略過不表。話說回來,二者經緯度視為等同,並不為過。

此篇雖是疊床架屋,也正可表達官報、府報之缺佚,可謂清楚明白,算是有弊也有利。燈塔史蹟的還原,主體架構在各燈臺表,輔以官報、府報交互參照,是個人自認較佳的方法。


【結語#2016/4/30】

若僅討論塔身,不考慮燈號變更:
第一代:1914/4/6開始點燈。
第二代:改築,1921/12/1開始點燈。
第三代:改築,1932/12/10~1936/11/7期間某日完成。
第四代:改築,1939/9/1開始點燈。
第五代:改築,1957某日完成。
第六代:改築,1974某日完成。
第七代:改築,2006/1/26開始點燈。
第八代:改築,2012/1/19開始點燈。
第九代:目前執行中。


【新增記錄#2016/10/14】

2016-07-27交通部航港局航船布告第L10507004號
塭港堆燈塔已自原來位置遷移至附近之新位置,自民國105年7月25日起啟用,接替舊燈發光。
位置:N 23°26'01", E 120°02'00"
燈質:白閃光4秒1閃(明0.6秒,暗3.4秒)。
燈高:58.33公尺(高潮面至燈火中心)。
公稱光程:11浬。
構造及高度:紅白相間方錐形鋼構架塔,60公尺。


【校正記錄#2019/4/14】

本已不再校正或更新燈標初史略,但由於最近和網友密集討論到塭港堆,乾脆順手再整理,也算一樁美事。
若僅討論塔身,不考慮燈號變更:
第一代:1914/4/6開始點燈。
第二代:改築,1921/12/1開始點燈。
第三代:改築,1932/12/10~1936/11/7期間某日完成。
第三代:改築,1939/9/1開始點燈。
第四代:改築,1957某日完成。
第五代:改築,1974某日完成。
第六代:改築,1991某日完成。
第七代:改築,2006/1/26開始點燈。
第八代:改築,2012/1/19開始點燈。
第九代:與經濟部能源局測風塔共構,2016/7/25開始點燈。
說明:
f1. 刪除原第三代,經查1932~1936【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無塭港堆燈台費用支出。
f2. 新增1991,資料取自關稅總局【臺灣之燈塔】2012年版。


Remark:
1. 圖文不符版,貼圖為波灰蝶(姬波紋小灰蝶)。
2. 2016/2/28貼於Google Blogger。
3. 補充說明:電石氣燈即為乙炔瓦斯燈。
4. 2016/3/1標題更名。
5. 2016/3/3新增記錄。
6. 2016/3/18新增記錄。
7. 2016/4/30結語。
8. 2016/10/14新增記錄。
9. 2019/4/14校正記錄。

2016年2月27日

國聖港燈塔(曾文燈臺)初史略


按1949年版燈台表,曾文燈台於1938年點燈,位置於曾文溪口砂堆上,北緯N 23 7.0’、東經E 120 2.0’,黑白橫線圓形混凝土造,燈高在17米、平均水面上20米,3,000燭光,群閃白光,每6秒數閃3秒、間隔3秒,光達距離14浬。

按交通部航港局導覽 國聖港燈塔,國聖港燈塔於1957年興建,位於臺南市七股區國聖港,為一方錐形鋼架結構,塔身顏色為黑白相間。因受颱風襲擊及海潮侵蝕,沙洲盡失,整個燈塔陷入汪洋大海之中,再於1969年遭受衛歐拉颱風摧襲倒塌,同年於附近頂頭額汕,經緯度N 23 06’ 08.9”, E 120 01’ 40.5”,另建新塔,代替舊塔發光。

按七股鄉誌 七股鄉誌 p562-,以下原文抄錄:
至於曾經3次遷移的七股燈塔(又稱國聖燈塔),更是海岸倒退的最佳見證,燈塔在民國46年(1957)原建於國聖港網仔寮汕,塔身為白色方形木板條鋼,建有宿舍;不過隨著一次次颱風、海潮不斷侵襲,造成沙洲流失,終於在民國58年(1969)陷入海中,同年為了海防安全,政府在頂頭額沙洲上重建七股燈塔,只是由於海岸地形不斷演變,燈塔再度面臨沙洲流失的命運,最後又遷至現在位置。

比對曾文燈台、國聖港燈塔經緯度,數據有小差異,自然是移位重建因素。難不成曾文燈台不存在?真相已然清楚,可免多言~!


【新增記錄#2016/3/15】

按1938/3/30總督府告示第119號,曾文燈臺建設中,預定於1938/5中旬開始點燈,位置N 23 7’ 19”、E 120 1’ 57”,圓形混凝土造塗黑白橫線,燈高自基礎上17m、平均水面上20m,第四等,急閃光,閃3秒、間隔3秒,明弧全度,3,000燭光,光達距離14浬。

按1938/6/17總督府告示第233號,曾文燈臺於1938/6/15開始點燈,位置N 23 7’ 2”、E 120 2’ 0”,乙炔瓦斯燈,急閃白光,閃3秒、間隔3秒。

個人對1938(昭和13年)總督府告示第119、233號綜合解讀如下:
曾文燈臺於1938/6/15開始點燈,位置N 23 7’ 2”、E 120 2’ 0”, 圓形混凝土造塗黑白橫線,燈高自基礎上17m、平均水面上20m,乙炔瓦斯燈,第四等,急閃白光,閃3秒、間隔3秒,明弧全度,3,000燭光,光達距離14浬。


【新增記錄#2016/7/19】

貼圖擷取自1909/6/16臺灣日日新報。澎湖水道原始計劃包含東吉嶼、裏正角、塭港堆、胡藔共四座燈臺。

其歷史建設進程曾幾次變更,依序最終擇址稱為東吉嶼燈臺(1911)、查母嶼燈臺(1913)、塭港堆燈臺(1914)、曾文燈臺(1938)。
Ps. 按臺灣日日新報所載資料顯示,燈臺計畫選址應曾有變更,湖西鄉龍門村裏正角燈臺計劃不見後續發展,利間嶼(疑)曾在計劃之內,最終選定查母嶼。甚至是在東吉嶼附近選址上,似乎也疑似選為東吉嶼附近某小嶼(礁)。礙於資料有限,難以羅列,姑且略過(這不重要)。

1. 經查1897日治臺灣假製二十萬分一圖,胡藔在國聖港外沙洲。
Ps. 舊地圖必定有誤差,請瞭解~!

2. 經查1898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國聖港外沙洲頂頭額汕胡藔更名沙藔。

3. 疊圖現今Google Maps,現今國聖港燈塔即位為沙藔附近。

借助臺灣日日新報、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史蹟疑點已然佐證完成。


【新增記錄#2016/8/14】

在文史的追尋中,國聖港就是日本水路部1895/8刊行「臺灣水路紀要」所記載的各西港。咦?各西港?用台語發音就知道了啦~!貼圖為2016/7/30的記錄。



Remark:
1. 圖文不符版,貼圖為禾弄蝶(台灣單帶弄蝶),羽化後放飛。
2. 2016/2/27貼於Google Blogger。
3. 2016/3/1標題更名。
4. 2016/3/15新增記錄,資料取自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府報。
5. 2016/4/13更正七股鄉誌抄錄
5. 2016/7/19新增記錄,貼圖為長尾麝鳳蝶(台灣麝香鳳蝶),羽化後放飛。
6. 2016/8/14新增記錄。

2016年2月26日

新港燈塔(新港燈竿)初史略


綜觀1933~1938年版日本燈台表、東洋燈臺表,新港燈竿於昭和7年(1932)12月點燈,位置於新港東防波堤西端,北緯N 23 5.9’、東經E 121 22.4’,紅塗圓柱形鐵筋混凝土造,燈高在基礎上7.3米、平均水面上9.9米,百燭光弱(未達100燭光),紅光每4秒1閃,明弧202~108度,光達距離7浬。

就燈台表文字敘述位於新港東防波堤西端,是否就能證明即為現今新港燈塔的生世?以功能性及史蹟接續性而言,是的!但仍需有較多的人事物證,畢竟現有新港燈塔是否為日治期原建物仍有疑問,記錄待有緣~!


話再說回來,其功能性及史蹟接續性已然確認,實體是否仍為原建物?這個問號對咱而言,有之加味,無之不減脈絡絲毫,自得其樂可也。


個人所尋得的舊籍燈臺表,自1939至1948期間的資訊是空白的,最後一筆資料來自1949/3刊行「燈台表」,記錄如下。至於新港燈竿改建時間點,個人「坎棧」已顯不足,只能吐大氣!


位置於新港東防波堤西端,北緯N 23 5.9’、東經E 121 22.4’,紅塗圓柱形鐵筋混凝土造,燈高在基礎上9米、平均水面上13米,百燭光弱(未達100燭光),光每4秒1閃,明弧202~108度,光達距離10浬。

ps. 以紅色粗體字表示差異


【新增記錄#2016/3/7】

戰後由關稅總局海務處接管,改稱「新港燈杆」。

民國53年燈質改為閃光(2)六秒二閃,明1秒、暗1秒、明1秒、暗3秒,塔高9.8m,燈高在高潮水面上11.6m,公稱光程12.5浬。位置北緯N 23 05’ 52”、東經E 121 22’ 22”。

民國69年間,為加強颱風季節安全,漁港延長兩側防波堤,末端增設八角混凝土造燈杆,東側燈杆漆紅、閃紅光,南側燈杆漆綠,閃綠光。杆高6m,四秒一閃,明0.5秒、暗3.5秒,光程6浬。

新舊功能重疊,計劃廢用新港燈杆。因新港燈杆光程較長,且多年指引航行安全,經漁會反映而保留。


【新增記錄#2016/3/13】

按1932/12/18總督府告示第207號,新港燈竿於1932/12/25點燈,位置於新港東防波堤突端,北緯N 23 5’ 53”、東經E 121 22’ 22”,圓柱形鐵筋混凝土造塗紅色,燈高在基礎上7.315米、平均水面上9.881米,乙炔瓦斯燈,紅光每4秒1閃,明弧202~108度,65燭光,光達距離7浬。

按1940/9/20總督府告示第388號,新港燈竿暴風災害破損,休燈。

按1941/10/3總督府告示第883號,新港燈竿於1941/9/11復舊點燈。燈高在基礎上9米、平均水面上12.6米,明弧全度,光達距離10浬,其他同前。


【新增記錄#2016/4/12】

按1945/10/23總督府告示第883號,新港燈竿於1945/9/17燈質變更為閃白光、每4秒1閃光。


【新增記錄#2016/8/14】

受妮妲颱風外圍環流影響,2016/8/1清晨自台東北返,沿路多雨偶乍晴,抵達成功漁港時,幸運地,老天爺給個不差的臉色。






Remark:
1. 舊圖翻拍自中研院臺史所 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昭和6年(1931)「臺東廳要覽」。燈塔現狀圖就沒法貼了,還沒去過。
2. 2016/2/26貼於Google Blogger。
3. 2016/2/27新增補充說明。
4. 2016/3/1標題更名。
5. 2016/3/7新增記錄,參考自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臺東文獻復刊第14期p97。
6. 2016/3/13新增記錄,資料取自 日本國會圖書館 官報。
7..20164/12新增記錄,資料取自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府報。
8. 2016/8/14新增記錄。

2016年2月25日

球子山燈塔(球子山假燈竿)初史略


按交通部航港局導覽 球子山燈塔,球子山燈塔於1956年設立,是第一座由國人自行設計、施工的燈塔,位於基隆港西岸碼頭球子山頂,興建目的在與基隆燈塔排成一直線,以引導船隻安全入港,塔身為白色四方形混凝土造。於1991年,因基隆港附近的新瀨險礁已爆破清除,使功能被附近燈塔及燈杆取代,因而暫停發光並將塔身漆為綠色。

按1949年版燈台表第2卷,於1935年,在球子山頂設立黑白橫線木柱假燈柱,不動白色光,高平均水面上134米,光達距離約20浬,後於1948年廢止。另按1938年版東洋燈臺表,球子山假燈柱為基隆港灣會設立。就助航設施而言,此即為一高一低成對導燈中的高燈(低燈為基隆燈塔)

原球子山假燈柱和球子山燈塔會是同一位置嗎?按燈台表,球子山假燈柱N 25 8.9’, E 121 44.1’;按航港局,球子山燈塔N 25 08’ 53.0”, E 121 44’ 08.5”,分取小數一位,並四捨五入,得球子山燈塔N 25 8.9’, E 121 44.1’,恰為球子山假燈柱經緯度其實,如果真要以1949年版燈台表所示經緯度輸入Google Earth,意圖建立文化地圖誤差確實是蠻大的。

話再說回來,以1949年版燈台表文字敘述球子山頂,並以助航「疊標」概念考量,球子山假燈柱和球子山燈塔自然有其沿革關係,諸位看倌以為然否?


【新增記錄#2016/3/13】

按1934/11/14總督府告示第191號,基隆港灣會於球子山頂設立球子山假燈竿,預定於1934/12/1點燈,位置N 25 09’, E 121 44’,木造塗黑白橫線,燈高自基礎9.1米、平均水面上133.8米,不動白色光,電燈,1000燭光,明弧全度,光達距離20浬。

按1935/2/22總督府告示第19號,球子山假燈竿於1935/2/6開始點燈,位置N 25 08’ 53”, E 121 44’ 08”。


【遊記#2016/4/4】

山友告知部隊已全部撤離,順道一訪並記錄是值得的。

門沒鎖,而且根本是沒鎖頭!!若不進去參訪一下,咱八成會後悔。

塔內有整理,二樓隨手拍

到頂。霧雨中,無展望。


屋外發現棄置二燈泡,放一張悠遊卡方便記錄大小。

綠塔另一角度隨手拍霧雨中,繼續前進!


Remark:
1. 資料取自1949年版燈台表、1938年版東洋燈臺表。
2. 貼圖舊照白塔(當地住家姜同學提供1977記錄)、現狀為綠塔2014/4/12記錄。
3. 2016/2/25貼於Google Blogger。
4. 2016/2/26補充說明:1949年版燈台表稱球子山假燈柱、1938年版東洋燈臺表稱球子山假燈竿,考慮現今用語及初原名,原標題球子山假燈柱初史略,正名為球子山假燈竿初史略。至於用字取「竿」或「杆」?就個人對讀史的觀點,歷史的糾結難解,採取儘可能的原文轉譯,是個人自喜的偏好,難有對錯。
5. 2016/3/1標題更名
6. 2016/3/13新增記錄,資料取自 日本國會圖書館 官報。
7. 新增2016/4/4造訪記錄,感謝基隆山友告知部隊已全部撤離。
8. 2016/4/4分享 請點連結 列印版。
9. 2016/5/11得知進入軍管區要申請,看來是好運道(2016/4/4當日無人),請各路朋友自行斟酌。

2016年2月24日

富貴角燈塔(富基角燈臺)初史略


1895馬關議約(明治28年),臺澎易幟。

1895/5/29日軍登陸澳底。日台海底通信電線及航路標識建設急務。

1895/6/24臨時臺灣燈標建設部官制公布,部長為陸軍將官,以陸軍工兵大佐充任,受陸軍大臣指揮。

1895/8/13技師竹田關太郎現地勘察。

1896/4/1富基角燈臺工事起工。用地買收自滬尾街林萬得,共9,550坪。在距燈臺約三町(*1)的海濱搭設棧橋。材料由日本安排,雇船門司丸載運,塔構件(*2)由東京田中鐵工場製作,其他自橫濱、神戶運搬。

1897/2/24富基角燈臺工事完竣。燈臺黑白橫線八角形鐵造,高自基礎100尺、平均水面上166尺,燈器三重蕊石油火口附折射器,燈質第二等,不動白光,光力約3,500燭光,光達距離19浬。其他建物包含吏員休息所磚造一棟、置物間木造二棟、水井、圍牆等。建築費共計71,287.761-(七萬一千二百餘圓)。

1897/3/18臺灣總督府通信部接替。

1897/4/20燈臺看守香山晄治點燈。


1897/9遞信技師石橋絢彥製作霧警號器械,因地方匪徒烽煙,相關工事難立。

1898霧警號工事起工。

1898/12霧警號工事竣成,總工費金21,671.75圓。

1899/2燈臺配置防禦用銃三挺。

1899/2/7燈臺看守吉野井。

1899/3/15霧笛吹鳴(*3),每逢濃霧天候,則每小時吹鳴一次,每次持續5秒,音響約達四海浬半。

1902/4防禦用銃繳回。

1906/10富基角和淡水之間架設電話線。

1909/1/10燈塔外廓修繕工事。設不動赤色假燈,高水面上74尺,光達距離約6浬。

1909/2/11新設渡口廊下(*4)。

1909/3/14燈塔外廓修繕工事竣工。

1909/3/15燈臺點燈,假燈撤去。

1909/12/1霧笛廢止,霧砲備用。

1911/5/14燈器改石油蒸發白熱燈火口,光力約17,600燭光。

1912/6/24新設霧砲臺1.7坪。

1920/12/15塔身鐵板因腐蝕以混凝土包覆。

1927/11富基角燈臺改稱富貴角燈臺。

備註如下:
*1 單位換算:1町=0.109km。
*2 原日文漢字「燈塔」,按工程觀點,此為立式桁架組成,所以改以「塔構件」稱呼。
*3 臺灣第一次霧笛吹鳴:1899/3/15富貴角燈塔。
*4 渡口應指富基角燈臺起造所建棧橋位置,但(應)不在現今富基漁港港內範圍。現今富貴角燈塔外牆大門至富基漁港最近約600~650m。


Remark:
1. 資料取自1928(昭和三年)遞信志航路標識篇,舊圖翻拍(並截圖)自中研院臺史所 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大日本地誌卷十」
2. 現狀主體為1962年改建八角形混凝土塔,塔身黑白相間條紋外觀。貼圖為2013/8/25造訪記錄。
3. 日軍軍方在台興造二座燈塔,依序為鼻頭角燈塔、富貴角燈塔,並分別於1896/11/21、1897/3/18移交總督府通信部(民政使用),及分別於1897/2/1、1897/4/20點燈。此二座燈塔當然也是日領期所建造的前兩座燈塔。
4. 2016/2/24貼於Google Blogger。
5. 2016/3/1標題更名、新增2016/2/28造訪記錄
6. 2016/4/4分享 請點連結 列印版。

2016年2月22日

鼻頭角燈塔(鼻頭角燈臺)初史略


1895馬關議約(明治28年),臺澎易幟。

1895/5/29日軍登陸澳底。日台海底通信電線及航路標識建設急務。

1895/6/24臨時臺灣燈標建設部官制公布,部長為陸軍將官,以陸軍工兵大佐充任,受陸軍大臣指揮(*1)。

1896/3/27鼻頭角燈臺工事著手(*2)。

1896/6鼻頭及林洞(*3)二庄民捐贈用地(*4),共17,857甲餘。

1896/9/28賜賞狀及銀杯一個給予鼻頭庄捐地人陳曲。

1896/11/21鼻頭角燈臺工事完竣,臺灣總督府通信部接替。燈臺白色六角形鐵造,高自基礎41尺、高潮水面上211尺,燈器二重蕊石油火口附折射器,燈質第四等閃白光、每30秒一閃光,明弧磁針方位89.5~347.5度,光達距離19浬。其他建物包含吏員休息所磚造一棟、置物間木造一棟、水井、圍牆等。建築費共計35,269.478-(三萬五千二百餘圓)。

1896/11/21瑞芳警察署警官二名派出(*5)。

1897/2/1燈臺看守香川恒介點燈。

1897/2燈臺配置防禦用銃三挺。

1897/3頂雙溪非常通信所架設電話線至鼻頭角、基隆,急變應用。

1902/4地方安定,防禦用銃繳回。

1906現場岩盤龜裂,燈臺移築決定,受負人堀田鶴松,工費金6,724.22-。

1906/12/20移築工事著手。設木柱假燈,光力百燭光,高潮水面上18尺,光達距離約6浬。

1907/3移築工事竣工。

1907/4/5燈臺點燈,高自基礎41尺、高潮水面上223尺,明弧磁針方位90~325度,全度光力4,000燭光,光達距離22浬。假燈撤去。

以上摘錄至1907/4/5,其後1914/9/20官舍及置物間改築、1920/10官舍修理(1919暴風所致)、1926/5官舍移築(地盤龜裂)等,略過不表。

備註如下:
*1 臨時臺灣燈標建設部是陸軍軍方單位,非為臺灣總督府轄下單位。
*2 這是日領期間所興造的第一座燈塔,由軍方興造,本意非總督府民政設施。
*3 原文為林洞,疑(應)為撈洞。
*4 按日期先後判斷,可謂明哲保身的明智之舉。
*5 台人抗擊未歇,另有賊匪強徒於山區出沒,工事完竣即燈標建設人員將陸續移出,必須要有相應安全措施。


【新增記錄#2016/5/8】

按舊圖應為1907/3移築竣工後的模樣,舊圖應為台灣光復之後(尚未修復前)所拍的照片。原始建設圖譜,請移駕後文 三貂角燈塔(三貂角燈臺)初史略,可見原樣貌。


【新增記錄#2019/9/1】【新增記錄#2019/11/9】

1897-02-01鼻頭角燈台點燈,臨時台灣燈標建設部移交清單內包含境界標花崗石「方七寸、長三尺五寸」四本。
ps. 移交清單取自【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498044。

這應是日治期第一筆花崗石基石記錄,此時台灣堡圖計畫還未開始,更遑論三角點基石了。個人目前僅見「鼻頭角燈臺所用地」三界石,期待各方能有新發現




Remark:
1. 資料取自1928(昭和三年)遞信志航路標識篇,舊圖翻拍自「今日海關」第63期。
2. 現狀主體為1996重建鋼筋混凝土造圓塔,貼圖為2013/8/25造訪記錄。
3. 有興趣者,請延伸閱讀「今日海關」第63~66期  財政部關務署刊物   連載「海關燈塔巡禮」
4. 補充說明:磁針方位指北為0度。
5. 2016/2/23貼於Google Blogger
6. 2016/3/1標題更名。
7. 2016/4/4分享 請點連結 列印版。
8. 2016/5/8新增記錄。
9. 2019/9/12019/11/9新增記錄。

2016年2月19日

彭佳嶼燈塔(彭佳嶼燈臺)初史略


1906/9/20總督府海事官三村三平、小關世男雄和技手尾原菊三(*1)會同登嶼,著手調查彭佳嶼燈臺適當建設位置,提出四個位置選項。

1906/10總督府事務官賀來佐賀太郎出差至橫濱,於航路標識管理所就燈臺位置研究擇定第二點位置:中央東部海拔426尺。

土木局預定1906~1908期間,以總工費金223,700-圓全部完竣,臺北澤井市藏工事請負。

1907/1工事起工,土木局技手石村嘉太郎監督(*2)

沿岸船通航運補,先設高10尺木柱,不動紅色假燈(*3),工事監督指派人夫點、消燈。

1908/9/21假燈勤務上里三二、小使(*4)源五郎派遣。

1908/12燈籠製造作業延遲,除燈籠、燈器組立外,土木工事大略完竣。冬季激流及風浪,交通杜絕,材料、糧食運搬不能;需增工費19,064.76-(一萬九千零六十四圓七十六錢)於來年繼續進行。

1909/2/10沿岸船須磨丸靠港,得知假燈勤務二員腳氣病危篤,需派員代理及收容病員。沿岸巡邏船扇海丸急航,季節風狂暴,靠岸不能。

1909/3日本內地船舶來航,告知假燈消滅。以沿岸船、民船搭載經驗水夫、潛水夫各手段,前後八回,渡航悉失敗。

1909/3/19須磨丸搭載代看守員宮里政松等二員,夜半出航,天明上陸。小使源五郎已病故,看守員上里三二行動能力失去。

1909/3/20夜,燈火復舊,死者、病者收容歸航。

1909/5到貨組立。

1909/7工事完竣,移交通信局。

1909/9/20假燈撤去(*5)

備註如下:
*1 尾原菊三任淡水燈臺看守。
*2 個人已知石村嘉太郎先後監造彭佳嶼、查母嶼、三仙臺燈臺,共3座燈臺工事。
*3 假燈意指臨時燈杆,將燈器安裝在臨時構造物上,短期方便用
*4 原文「小使絲數源五郎」,個人判斷為雜役雇員,或當助手解,此處解釋可能有誤。
*5 原文未說明彭佳嶼燈臺那一日開始正式執行任務,可以姑且假設1909/9/20即為第一日點燈。

燈臺白色圓形磚造,高自基礎70尺,平均水面上480尺,燈器千五百燭光照度(Lux),石油白熱閃光式折射器及迴轉器,第一等閃白光每15秒一閃光,全度光力864,000燭光,光達距離30浬,除264~316度方位被高地遮蔽外,其他各方均可以見燈光。

其他重要工事摘錄及整理如下:
(1) 渡口廊下及繫船浮標。
(2) 置物間磚造一棟24
(3) 吏員休息所磚造一棟46.18
(4) 吏員休息所磚造一棟73.31
(5) 小使室木造一棟16
(6) 浴室木造一棟1.5
(7) 霧砲臺兼火藥庫磚造一棟2.25
(8) 燈臺四周圍牆高3尺、延長17間。
(9) 官舍圍牆高3尺、延長27間。
(10) 貯水池幅18尺、深11尺、內法長60尺。
(11) 貯水池幅6尺、深5尺、內法長9尺。
(12) 濾過池幅12尺、深5尺、內法長12尺。
(13) 淨水池幅12尺、深5尺、內法長12尺。
請注意,以上第(10)~(13)項已為完整的水道(自來水)系統。

最後,追加收錄烽火臺一座,此為原文未收錄,有圖有真相。
Ps. 此篇是2014/5/10遊記 北方三島-花瓶嶼、彭佳嶼、棉花嶼 的文史補遺,真是有夠「抵累」的。昨日才取得遞信志,立馬補篇(笑)。



Remark
1. 資料取自1928(昭和三年)遞信志航路標識篇。
2. 2016/2/19貼於Google Blogger
3. 2016/2/24補充說明:燈籠即燈器的外罩(外框鐵架、內裝玻璃),如貼圖範例。
4. 2016/3/1標題更名。
5. 2016/4/4分享 請點連結 列印版。
6. 2018/9/9刪除自以為是的烽火台,正解是風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