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6年9月30日

漁翁島燈塔(漁翁島燈臺)初史略


此篇主文轉抄自各摘錄的文獻資料,並按時間先後排列,以下提供參考。

澎湖西嶼浮圖記(1778臺灣記憶
澎湖居臺、廈之間,而西嶼尤為衝要。蓋當風信靡常,則官、商船舶,莫不就西嶼以為依息也。然而宵昏冥晦之時,風濤震蕩,急欲得西嶼而安之,轉或別有所觸者,此無他,無以為之準也。余自奉命守臺以來,凡遇由澎至止者,鮮不以西嶼為斤斤,心用惻然!欲為樹之標準,俾往來收泊者利焉。卒以澎湖之未有同志者,弗果行。歲丁酉,介堂謝公分駐澎湖,勤民恤商,賢聲四達。初至,即謀改置城隍神祠,知所利民,則其所留意也。爰札而商之,囑於西嶼籌所以便往來者。今其復書,酌就古基地,廣其下座凡五丈,礱石為浮圖七級,級凡七尺,惟樸固,期永遠。其頂設長明之燈,東照鷺門,西光鯤島,南達銅山、東粵,庶於一望無際之餘,知所定向。更闢地稱「宮」,供天后之神,而並以居司燈火者。

刱建西嶼浮圖記(1779臺灣
經始於戊戌孟冬,落成於己亥季夏。高廣適宜,為級者七。宮其前,奉天后之神。廠其頂,懸長明之燈。所有常住日用之資,與夫敬神香燭燈油之費,則諗眾而出諸同欲焉。(*1)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 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元樞抵台後,查悉情形,急圖所以利行舟之法。當經札商澎湖廳,囑就西嶼古塔基址,廣其下座,計週五丈,用石築為浮圖,其高五級,級凡丈許,頂設長明之燈,西照鷺門,東光鯤島,南達銅山、東粵,俾一望無際之餘,知所定向。又於浮圖之前,建天后宮;另設旁屋數椽,召募妥僧住持,兼司燈火,使風雨晦明,永遠普照。
Ps. 貼圖翻拍自「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2007)」。

西嶼塔燈碑記(1828臺灣記憶
西嶼塔燈始於乾隆四十三年,前郡伯蔣公元樞暨前廳謝公維祺醵金建造,募僧住司燈火,為臺、廈商艘往來之標準,亦本地商漁船出入之瞻依。工程堅固,厥功甚鉅,舊碑刻內已詳言之。嗣因屢遭風災,塔前廟宇傾圮,照管乏人,以致玻璃損壞,塔燈興廢不時,有名無實。道光三年春,商請前陞協鎮、現任水師提憲陳元戎籌款,即就原基重修廟宇,中供天上聖母神位;募該地有家室妥實之人任持,復司燈火。

光緒元年五月,提督銜台灣稅務司薄照會澎湖廳,以燈樓器椇現由淩風關船運儎前來。七月,旗後幫辦稅司紀點理、洋人必司理、加理司,乘淩風輪船到澎。十一日動工。於舊塔之左起造新塔,用長方鐵片鑲嵌成圍,層層加高。其舊塔房屋毀拆,改建洋樓。十一月稅務司照會,稱西嶼所建燈塔,已派人於十八日常住點燈,以利昏夜舟行。(*2)

遞信志航路標識篇(1928日本國圖書
明治28328伊東聯合艦隊監理下點燈。(*3)

東洋燈臺表(1908/6)、遞信志航路標識篇(1928日本國會圖書館
鐵造圓形塗黑色,守燈房塗白色,燈器第四等折射、二芯燈頭,燈高自基礎上33呎、自高潮面上205呎,燈質不動白光、明弧全度,晴天光達15浬。(*4)

1909-11-08官報、府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明治42年總督府告示第168號,漁翁島燈臺燈塔變更為塗白色。

1915-05-22官報、府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大正4年總督府告示第61號,漁翁島燈臺燈質變更,改為乙炔瓦斯燈,白光,明3秒、暗2秒,光力約1700燭光,晴天光達21浬。

遞信志航路標識篇(1928
大正4515日,二重芯石油火口改高壓乙炔瓦斯燈。(*5)
Ps. 貼圖翻拍自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臺灣大觀(1935)」。

1938-03-01官報、府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昭和13年總督府告示第81號,自3月中至5月中期間,漁翁島燈臺消燈及燈器修改,另設置假燈,無等、乙炔瓦斯燈、閃白光、每2秒發1閃光、光力81燭光、光達距離10浬。

1938-06-17官報、府報 史館臺灣文獻館
昭和13年總督府告示第235號,漁翁島燈臺燈質變更,改為連閃白光,間隔22秒、8秒間2閃光(*6),燈高自基礎上8.4m、自高潮面上62m,光力52,000燭光。

備註如下:
*1 清乾隆己亥季夏為清乾隆44年6月,轉換西曆為1779/7/13~1779/8/11期間的某日。
*2 點燈日為清光緒元年1118日,轉換西曆1875/12/15。另按【通商各關警船鐙浮樁總冊(1876英文版)】Corrected to 1875-12-01,記錄「To be lighted 20th December, 1875」,並同【The London Gazette(1876-03-03)】前後輝印,漁翁島燈塔於1875-12-20點燈
*3 馬關議約在1895/4/17,此為甲午之戰餘波,日軍強佔澎湖。
*4 此為東洋燈臺表(1908/6)和遞信志航路標識篇(1928)的綜合表述,可互補不足資訊。
*5 其他資訊同日大正4年總督府告示第61號。
*6 即每302閃光,包含間隔22秒、8秒間2閃光,合計每302閃光。


【新增記錄#2020/3/14】

關於西嶼燈塔初點燈日之爭議按柏林國家圖書館典藏「海江警船示」,確認為1875-12-20



Remark
1. 2016/9/30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19/7/28校正中西曆轉換。
3. 2020/3/14新增記錄。

2016年9月25日

結束這一回合(燈標初史略)


貼一張公認權威的網頁,註解如下:
*1 東椗島燈塔1871/11/15點燈,東犬山燈塔1872/7/12點燈。
*2 烏坵嶼燈塔1875/12/3點燈,漁翁島燈塔1875點燈(目前只知道漁翁島燈塔點燈年
*3 安平燈塔(熱蘭遮城燈竿)約於1872/8~1872/9所建。
*4 臨時臺灣燈標建設部官制1895/6/24公布。1895/7/4臨時臺灣燈標建設部技師竹田關太郎、技手大澤正業、書記佐伯梅治,率醫師一名及測量工數名,自橫濱出帆,臺灣航路燈標調查作業開始。
*5 臺灣總督府燈臺所官制1896-03-30公布,於1896-04-01施行。

乖乖不得了,想不傻眼都是難上難!看來臺灣大百科全燈塔 是該更新了,如果您手上有燈塔書籍,又或上網看看燈塔相關資料,請當「各有所本」解,笑笑~!

按原定計劃,記錄1945前的所有臺澎金馬範圍。其中的難題不少,也慶幸能逐一得解,很遺憾的,鵝鑾鼻和漁翁島燈塔一直撞牆,而且是到了苦無止境的地步,這已不是我這業餘愛好者所能。9個月來一整個鎖死,我該出去黑皮了,燈標初史略暫時完結,當然是可能真的完結。

貼一張佐證鵝鑾鼻燈塔在清光緒九年二月點燈,結束這一回合。


【新增記錄#2016/10/1】

鵝鑾鼻燈塔(南岬燈塔)的點燈日似乎還需再斟酌,清光緒9年4月21日申報報載為:
1. 清光緒9年2月落成。
2. 上月24日落成,中西官員前往慶賀,施放爆竹數萬響以志喜焉。

前述第一項沒有說明點燈日,第二項表示在清光緒9年3月24日有一慶賀落成儀式。在沒有更明確的佐證之下,合理認定鵝鑾鼻燈塔點燈日為清光緒9年3月24日(1883/4/30)。


Remark
1. 2016/9/25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16/10/1新增記錄。

2016年9月22日

目斗嶼燈塔(北島燈臺)初史略


此篇主文轉抄自各摘錄的文獻資料,並按時間先後排列,個人意見放備註,以下提供參考。

【臺灣史料槁本】:
1897-11-08臺海參第5號,總督府海軍參謀長角田秀松提出澎湖列島燈臺建設意見,建議澎湖列島在北島和圓島、三島擇一(*1)適當位置建設燈臺,再於海圖標記北西淺灘附近設一浮標。

1897-12-281898-01-14【臺灣日日新報】:
安田中佐曾於1896/10~1897/11任職澎湖馬公水雷隊少佐司令官,對吉貝嶼附近暗礁有研究,於新設燈臺提出多項意見。此次因任務搭乘海軍奈良丸,於1897/12/24途經澎湖列島,在王公礁遭難。

1899-02-23【官報】、1899-03-08【府報】:
1899-02-22日帝國議會通過特別會計歲入歲出豫算追加,包含北島燈臺三年建設費203,813圓。(*2)

1899-03-281899-03-29【臺灣日日新報】:
北島燈臺自32年度起,以三個年為期,預算總經費20萬圓,其構造機械堪稱東洋第一勝境。今聞其設計大略,其基地在澎湖列島白沙島之正北位北島,一等回轉燈器械,燈臺自地盤至燈火中心高120尺,如此創設,可稱為東洋無比矣。

1899-05-28【臺灣日日新報】:
過日大澤技師(*3) 上京為訂購基隆及北島燈臺之燈器,來月初歸府。

【遞信志航路標識篇(1928)】:
技師大澤正業任燈臺建設掛掛長。

【遞信志航路標識篇(1928)】:
1899-07-21土木課技術官職工人夫抵吉貝島,工事準備。

1899-08-24【臺灣日日新報】:
北島燈臺建築事務所開設於原多賀良亭舊址。(*4)

【遞信志航路標識篇(1928)】:
1899-08-30訂購長52呎、幅11呎、深63吋蒸汽船北島丸,供搬運建築材料用。(*5)

1900-03-011900-03-061900-03-07【臺灣日日新報】:
大坂鐵工所製造基隆築港及北島燈臺備用之高砂丸及北島丸,於01-06自大坂出帆,02-28安抵基隆入港,其船員阪井造酒松氏外18名均受兒玉總督之賞。

1901-01-20【臺灣日日新報】:
北島燈臺改名安田燈臺議起,期望安田中佐英魂慰藉。(*6)

1902-02-11【臺灣日日新報】:
北島燈臺今回大半竣成,東洋第一燈臺,燈臺竣成對本島間及沿岸線、香港上海間航海船至大保險。

1902-04-05【官報】、【府報】
日明治35年總督府告示第40號,澎湖廳澎湖列島最北端目斗礁上設置燈臺所,稱北島燈臺所,其燈質及燈光區域、方位竝點火日月另告示。

1902-04-25【臺灣日日新報】:
松下鉚太郎任北島燈臺所長(*7)

1902-05-21【臺灣日日新報】:
澎湖列島為外國航路要衝,附近暗礁多,媽宮寄港頗困難,暗夜往往難破船,今回北島燈臺所將於06-15每夜點火,今後航海寄港其利便多大。

1902-05-31【官報】、【府報】:
日明治35年總督府告示第70號,北島燈臺所為第一等白色回轉燈,自1902-06-15每夜點火。位置北緯2345分、東經11935分;建築鐵造圓筒形、塗黑白橫線,燈火自基礎上高12丈、自水面上高158尺,每20秒發1閃光,光達距離19浬;明弧磁針方位北2930分東、經東南西至北3030分西,前述方位自海上測定。

【遞信志航路標識篇(1928)】:
燈塔內部區分六階,包含燈室、事務室、寢室、炊事室等,另吉貝島建官舍,以供輪班交替用。

1902-08-14【府報】:
日明治35年總督府告示第106號,北島燈臺改正,位置北緯234717秒、東經1193520秒。

1910-02-10【官報】、【府報】:
日明治43年總督府告示第16號,北島燈臺光力500,000燭光。

【遞信志航路標識篇(1928)】:
原四重芯火口撤去,變更為石油蒸發白熱燈器,光力達500,000燭光。

1910-02-111910-02-13【臺灣日日新報】:
澎湖北島燈臺從來180,000燭光,今回使用石油白熱燈裝置,結果500,000燭光,其光達距離同從前19浬,然光力強,其為霧雨妨害得減少,為此航海者視得便宜。
Ps. 貼圖取自共進會記念臺灣寫真帖(1916)。

參考資料:
#1 臺灣史料槁本 日治時影像系統
#2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國臺圖臺灣學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
#3 臺灣總督府告示(官報 日本書館、府報 國史館臺文獻館
#4 遞信志航路標識編(1928日本國圖書館
#5 共進會記念臺灣寫真帖(1916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備註如下:
*1 圓島、三島?皆位於裡正角東方,圓島今稱查坡嶼、三島今稱查母嶼,查母嶼燈臺於1913點燈。擷圖取自 日治時期期刊像系統 澎湖嶋(1895)。
*2 此為特別會計豫算追加,這份官報、府報同時表述新造總督官舍豫算240,000圓,可以想見北島燈臺所需建設的重要與困難度(約略等值總督官舍)。
*3 即技師大澤正業,台灣在1895~1900期間,新造的每一座燈塔都和他有關,包含鼻頭角、富貴角、基隆、白沙岬、目斗嶼燈塔,甚至是其後的蘇澳、三貂角燈塔也有關。
*4 原文為「貸坐敷多賀良亭」,因為覺得頗為有趣,所以特別留下記錄。有興趣者,請自行日翻中「貸坐敷」。胡扯一下,北島前線與浪爭地,吉貝後線工料急運,多賀良亭指揮若定。請笑笑~。
*5 按「遞信志航路標識編(1928)」,另有其他船隻,略過不表。
*6 個人判斷,此議雖經過臺灣日日新報發佈新聞,最後仍不了了之,該因北島燈臺具名在日帝國議會核可,難以更名之故。
*7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可以合理推論松下鉚太郎在北島為短期任職,未滿一年即調職。總督府歷年多次(至少三次)檢討各離島燈塔守生活和調整津貼,其必有因,略過不表。


Remark
1. 2016/9/22貼於Google Blogger

2016年9月18日

東莒島燈塔初史略


以下東犬山燈塔(今稱東莒島燈塔)資料摘錄自「中國沿海鐙塔誌(1933)」:

東犬山燈塔高64呎、燈光高出水面287呎,於清同治11671872/7/12)開始成立,頭等透鏡定光燈,每半分鐘發放強烈閃光一次,燃用植物油,定光2,000燭光、閃光29,000燭光。

清光緒25年(1899)改裝六芯燈頭之壓油燈,燃用煤油,定光2,330燭光、閃光34,000燭光。

民國2年(1913)改置煤油蒸汽燈頭、白熾紗罩,定光7,500燭光、閃光111,000燭光。

民國17年(1928)改置新式二等鏡機,每20秒鐘聯閃數次,光力618,000燭光,外罩取自東椗島之舊式燈罩修整。



在現今資料明顯短缺的狀況,將「The coastwise lights of China1932)」和「中國沿海鐙塔誌(1933)」視為中國沿海燈塔1932前的權威書籍,必不為過。

目前這本原文書在國立臺灣圖書館有一本,是不外借的,需要先填調閱單,由非常親民的館員送件簽核,再電話通知取書及當場閱覽。如果您也想考究一番,沒去個幾次以上,是不可能的;當然,我又填了一張複印單切結,不當商業用。

抄錄一下「中國沿海鐙塔誌(1933)」背景資料:
1. 原文書 The Coastwise Lights of China1932
2. 原著者 海關副稅務司班思德(T. Roger Banister, Deputy Commissioner of Customs
3. 譯述者 海關署副稅務司李廷元
4. 印行者 海關總稅務司公署統計科

最後,金馬5+1燈所貼的舊圖是取自對岸古籍專門網站的中譯本複本喔~,也就是想看原文本再確認一下而已,是不是有點呆?話說回來,金馬燈標初始略已告完結!
Ps. 金馬五燈包括東引島、東莒島、烏坵嶼、北椗島、東椗島共五座燈塔,另外,還有第6座是消失的大膽島燈塔。

參考資料:
#1 中國沿海鐙塔誌(1933
#2 The coastwise lights of China1932


Remark
1. 2016/9/18貼於Google Blogger

2016年9月17日

一份值得參考的燈臺表


日本國會圖書館館藏幾本總稅務司訓令合輯,其中 支那海關總稅務司訓令集第1輯 一份「燈臺一覽表」附屬在1874/10/12總稅務司訓令第27號之後,是值得推敲的。
Ps. 點圖可放大。


首先,總稅務司「燈臺、浮標、立標表」第二版在1874/3/31發行,此應該就是指「各關警船燈浮樁總冊」之類的燈標表,當無疑問;再者,此合輯當無造假理由,存在此「燈臺一覽表」,斷無疑義,然逐一細項瞭解後,竟發現不是原件,頗為遺憾!問題是內容加時間點,1874/10/12的附屬一覽表竟有「狼山1877…」的內容!

此份「燈臺一覽表」難道就沒有價值了嗎?只怕未必!原案指定燈臺設置箇所?這欄位是很有意思的,透露出當時海關和各國領事或代表討論設立燈標位置的結果,這是一項合理的假設。以下僅就臺澎金馬相關燈塔,包含臺灣、臺灣北西角、臺灣南端角、北掟島(北椗島)、東犬島等五座燈標逐一推論。

臺灣燈標?在1874年時,臺灣府府治就設在臺南城區域,而港口就是現今安平,而安平燈杆按「遞信志航路標識篇(1928)」所述,由訪談當地居民得知熱蘭遮城燈竿(日文漢字稱燈竿)約於1872/8~1872/9所建。如此,此臺灣燈標即為安平燈杆(現已改建稱為安平燈塔)。

臺灣北西角燈標?在1874年時,臺灣北西角有燈標嗎?還真的有!淡水望高樓為清嘉慶元年(1796)由民間所建,如果當時地方官員協商福佑宮,以資提報海關造冊,正如1872第一版「各關警船燈浮樁總冊」,登錄大膽島燈塔為1863點燈,卻實為大膽島寶靈寺燈標。如此,此臺灣北西角燈標即為淡水望高樓。

臺灣南端角燈標?豈不就是南岬燈塔(鵝鑾鼻燈塔)?尚幸有「狼山1877…」記錄,確認此表部份文字為整合之前記錄所疊加,若否,則鵝鑾鼻燈塔史將大改。如此,此臺灣南端角燈標可以跳過。

基於假設的「原案指定燈臺設置箇所」,可以取得兩項與臺澎金馬燈塔相關的重要訊息:
1. 原案指定馬尾洲,後經選定北掟島。
2. 原案指定海壇,後經選定東犬島。

基於個人能力,要提供直接證明的證據是沒辦法的,但若要佐證其合理性,海壇vs東犬島是可以勉力一試的。牛山島燈塔在1873/4/10點燈,頭等透鏡燈,燭力15,180枝;請看地圖,這還需要解釋嗎?至於馬尾洲vs北掟島,這已不是我這外行人可以出聲的了~。
Ps. 貼圖擷取自中國沿海鐙塔誌(1933)。


=+=+=+=+=+=+=+=+=+=+=+=+=+=+=+=+=+=
【新增記錄#2023/04/16】

在1874/10/12總稅務司訓令第27號之後的「燈臺一覽表」是1888/05/21總稅務司訓令第420號的Enclosure No.3。

張冠李戴,曲解原意,當記錄保留。


Remark:
1. 2016/09/18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23/04/16新增記錄。

東引島燈塔初史略


以下全文節錄自「中國沿海鐙塔誌(1933)」,但文句前後略有編排及調整,個人意見寫在備註。

東湧島燈塔(*1)建於清光緒305181904/7/1(*2),燈站築於東湧島東坡之上,為海關工程師所經歷最困難工程之一,圖樣及建築均由海關總工程師哈爾定計劃,上置頭等透鏡燈,裝有白熾紗罩,燈機係法國巴比爾公司出品,每20秒聯閃白光3次,燭力初為180,000枝,經迭次改良,燭力增至360,000(*3)(*4)

備註如下:
*1 現今稱為「東引島燈塔」。
*2 文中並未說明1904/7/1是起造日或點燈日,但由「經歷最困難工程之一」和原書照片註解「光緒30年始燃」,另外,忽略「起造日」且強調「點燈日」是原書作者一貫的筆法,如此,應該可以推論1904/7/1即為點燈日。
*3 文中並未說明何日改良「燭力增至360,000枝」,且原書照片註解「晴時25浬內均可望見」、「宣統二年修改」,乍看以為是一,經查至少分為二。按 日本國圖書館 東洋燈臺表(明治416月調查的版本),即1908/6調查並登錄光達距離25浬;另按 日本國會圖書館 東洋燈臺表(大正26月調查的版本),即1913/6調查並登錄光達距離25浬、光力180,000燭光;再查至1924/11調查的版本,資訊同1913/6調查的版本;資料中斷,下一版本跳到 日本國會圖書館 東洋燈臺表(昭和512月調查的版本),即1930/12調查並登錄光達距離25浬、光力300,000燭光。
*4 各期「東洋燈臺表、日本燈臺表」是斷續的,各期「各關警船燈浮樁總冊」更是稀物,只能期待其他有心者再探究竟。



參考資料:
#1 中國沿海鐙塔誌(1933
#2 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The coastwise lights of China1932
#3 日本國會圖書館館藏 各期東洋燈臺表、日本燈臺表

=+=+=+=+=+=+=+=+=+=+=+=+=+=+=+=+=+=
#2022/7/3新增海江警船示、1907平面圖#




Remark
1. 2016/9/17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22/7/3新增海江警船示第399號、1907平面圖

2016年9月16日

烏坵嶼燈塔初史略


以下全文節錄自「中國沿海鐙塔誌(1933)」,個人不另補充燈塔資料,有興趣者,請自行參考 日本國會圖書館館藏 各期東洋燈臺表、日本燈臺表。

烏邱嶼(*1)或稱烏龜嶼,危岩峭壁,橫亙中間似為火山所成,嶼面遍覆黑石,無可耕之地。清同治13年(1874)設立六等臨時燈(*2)助航,清光緒元年116日(1875/12/3)烏邱嶼燈塔開始放光芒。

塔為石造,圓形黑色,矗立嶼巔,高64呎,燈光高出水面286呎,頭等透鏡閃光燈,旋轉於尖圓銅軸之上,燃用煤油,每分鐘閃光一次,法國巴比爾公司所造,燭力45,000枝。

清光緒29年(1903)站雖改建,而燈仍舊。

民國2年(1913)改易白熾紗罩燈頭,燭力增至148,000枝。

民國19年(1930)改裝新式燈機,英國白明罕張氏兄弟公司所製,旋轉於水銀浮槽之上,配以煤油蒸汽燈頭,自燃式白熾紗罩,其他一切附件,無不更換一新,每20秒連續閃光4次,燭力600,000枝。


備註如下:
*1 原文即稱「烏邱嶼」。
*2 在離島興建燈塔時,常會設立臨時燈,以供工料運輸及人員進出之用。

參考資料:
#1 中國沿海鐙塔誌(1933
#2 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The coastwise lights of China1932


【新增記錄#2016/9/17】

烏坵嶼燈塔原名烏邱嶼燈塔,佐證 請點連結 如貼圖「通商各關警船鐙浮樁總冊(1927)」。

為什麼改?會不會又是50年的文化嫁接所造成?看來是非常可能的!佐證 請點連結 如貼圖「東洋燈臺表(1913)」。

以上僅是個人的合理懷疑而已。


【新增記錄#2019/8/11】

按 日本國會圖書館館藏「支那東岸水路誌(1875)」紀錄,春日艦航海日誌(1874-01-14)航至烏坵嶼,此嶼水面上260尺,嶼上古製燈台形似澎湖西嶼塔燈。

倫敦憲報「倫敦憲報(1876-02-01)」紀錄,烏邱嶼鐙1875-12-03點燈。

貼圖取自 哈佛燕京圖書館 哈佛燕京圖書館,「通商各關警船鐙浮樁總冊(1879)」第十三鐙烏邱嶼鐙。

請注意用字「烏邱嶼」,因為官方直至「中國民國沿海燈塔及浮標一覽表(1958)」仍稱為「烏邱嶼」。另有一明顯例子則是「東引島」,也是日本燈台表用字(日文漢字)。至於何時改稱?值此多元時代,知其文史脈絡即可,何必強求復古走退路,此衷不變。

再請注意,個人將「鐙」字特用於1933前之國府海關紀錄,且至少可佐證「通商各關警船鐙浮樁總冊(1927)」仍使用「鐙」字。自海關出版「中國沿海鐙塔誌(1933)」起,鐙和燈混用、燈桿和燈樁混用;更有甚者,光復初期之海關官方紀錄可見「灯」字,亦同略過不表。

遺憾的是,關於烏邱塔燈(姑且稱之),尚未發現其他紀錄或任何碑記。


Remark
1. 2016/9/16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16/9/17新增記錄。
3. 2019/8/11新增記錄。

北椗島燈塔初史略


以下全文節錄自「中國沿海鐙塔誌(1933)」。

北椗島位於金門島東端北椗頭東南約二浬,清光緒元年(1875)海務科總工程師建議北椗島應建燈塔,以利航行。清光緒5年(1879)向歐洲訂購燈機,清光緒8年(1882)於北椗島設立臨時燈助航。

清光緒9918日(1883/10/18)北椗島燈塔放光,頭等透鏡、二紅二白弧光明滅相間燈,六蕊燈頭,燃用煤油,白光10,500燭光、紅光3,000燭光。
ps. 原文誤植北椗島燈塔初點燈日為清光緒89月7日(1882/10/18

民國2年(1913)改裝煤油蒸汽燈頭,配以白熾紗罩,白光增至35,000燭光,白光增至10,000燭光。

民國10年(1921)改裝二等旋轉鏡機,每15秒聯閃2次,光力達400,000燭光,撤銷紅色光弧。

民國15年(1926)改裝自燃式白熾紗罩燈頭,閃光增至690,000燭光。

塔為磚築,間鑲花崗石緣於內,以期堅固,更用花崗石為面,飾以白色,燈高自水面上147呎。


參考資料:
#1 中國沿海鐙塔誌(1933
#2 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The coastwise lights of China1932

補充資料:北椗島燈塔 北椗島燈塔新增補遺


Remark
1. 2016/9/16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21/2/7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