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頭文字

古蹟、單車、親子,我的記錄簿。 (蝴蝶+1)
顯示具有 水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水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6月17日

吉野宮前水道


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自1909著手,1910-02德島縣下派遣模範移民9戶20人為官營移民村嚆矢,1910-02-09成立荳蘭移民指導所,1910-10移民52戶275人,移民村成形,1911-08-03七腳川原野改稱吉野村、荳蘭移民指導所改稱吉野移民指導所,1911年度合計七腳川原野已招攬共240戶。1912-03-05吉野村三聚落稱宮前、清水、草分部落。

宮前部落建設初始,井水試掘,水位不佳,經費多額,夏季涸渴。取七腳川溪,竹管引水,風災降雨,屢屢遭厄,改土管導水,設置3水槽,公眾利便。


1912-09-12大暴雨,建物殆滅,極度打擊,前途憂慮。復舊工事於1913完成,移民精勵,水道改善企望。殖產局1917於同溪上游設堰堤,敷設鐵管,重力流下,導水經濾過池至宮前部落,設置5水槽,支線給予指導所、學校等。

1918吉野村收支相償,經驗累積,農業改善,產業組合,向上充實。1930-07暴風慘害,經濟大打擊,移民事業再頓挫。1935年末,吉野村計297戶、1,523人,支出總額堪憂,曙光隱晦。

以上紀錄取自【臺灣官營移住案內(1912)】、【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1919)】、【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776002】、【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112711001】,有關水道描述,顯然與【臺灣水道誌w/圖譜(1941)】記載大不同,略過不表。

有一點是可以註記的。經由初步分析殖產局圖譜,宮前水道最早期過濾池定位在座標E 121.5556, N 23.9859附近,已無殘跡,且明顯已為民用空地。

另外,土管(溝渠)導水是否可以視為水道水(自來水)設施之一?是否只要滿足飲用水檢查標準的必要條件即可?這是日治期早期的特例,請勿以一般慣例視之。


Remark:
1. 2022/06/18初稿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22年4月4日

劉銘傳自來水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台灣通史(1920)】,「十三年,邀江浙商人集資五萬兩,設興市公司,創建城內之石坊、西門、新起諸街,以棲商賈,治大路,行馬車。聘日本人鑿井,曰自來水,汲者便之」。

日本國會圖書館館藏【台灣文化志 下卷(1928)】p405~406-,以下抄錄【臺灣文化志 下卷 中譯本(2017)】p314-。「旋於光緒十四、五年間,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為省會之台北城內北門街、西門街、石坊街三處,曾聘用日本人鑽井,(是時日人流寓上海名倉某者,應募來台督工。據稱:適在上海為岸田吟香之門下,正從事研究中國語之七里恭三郎亦以通譯參與其事。)此等設施乃為彌補上述缺陷,屬於至善理想之特殊施設」。

按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清季臺灣洋務史料】,台灣巡撫劉銘傳奏將台北設立機器局購買外洋機器等項價銀開單呈覽片(光緒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日注):「購自來水機器全副,價洋二千圓」。

按【台灣日日新報(1898-06-25)】記載,台北辨務署長七里恭三郎弱冠遊歷,於劉銘傳巡撫時期,曾任台北城石坊街水井開濬委員。

按【台灣日日新報(1899-10-11~1899-10-17)】記載,藤江勝太郎依序到廈門、台灣傳習烏龍茶,並寄宿於當地製茶家,於台北城內遇到舊識明倉松牕,名倉說明1889收到劉銘傳邀約信函後,接受委託,偕同鑽井大工佐藤甚太郎到台,召集本地苦力數名,在西門街通石坊街角鑽井施工,居民恐遭神罰,聯合淡水縣官員連署阻止,致鑽井施工停止。

藉由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1895)】,總督府製圖部1895-12-15製,註記「井」共四處,分別位於府直街1(北門街三丁目後方)、北門街一丁目1(放生池西側)、石坊街1、南門街1(前協台衙門前方)。
Ps. 貼圖翻拍自台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1895)】。

按【台北建城120週年(2004)】臺灣台北城之圖(1896)註記「噴水井」共五處,分別位於府直街1(北門街三丁目後方)、北門街一丁目1(放生池西側)、石坊街1、南門街1(協台衙門前方)、番學堂前方路口。
Ps. 貼圖翻拍自【台北建城120週年(2004)】,並轉北向。

國立臺灣文獻館館藏【國立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01046】,バルトン顧問及濱野彌四郎技師於1896-09提出衛生工事調查調查報告書。台北城內人口2,580人、大稻埕25,352人、艋舺15,941人,合併兵士人數,台北概算50,000人需要量。台北位處周圍山脈之平原,地質學上適合鑽井取水,聽聞鑽井水質飲料適當,唯必要考究地下水脈如何。以淡水館附近為一例說明,夜間流失無益,上部無蓋易不潔有害,水槽應加大改為400立方呎。各鑽井噴出水量須實測得知,難無大差異,目前城內鑽井13,一鑽井尚能供應1,000人,採用一吋半管鑽井,大稻埕需26、艋舺需16,將來設置鑽井位置應等間距,使市民運搬便利。今回設計鑽井擴張,未來人口增加,他日高壓式給水為適當方法。
ps. 按 國立臺灣文獻館館藏【國立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952010】銅像建設許可ノ件,後藤新平撰并書稱「バルトン」為「爸爾登」。
ps. 此「高壓式」名詞為日文漢字,原文照轉。比對 日本國會圖書館館藏【台灣水道誌(1918)】,改稱「バルトン」鑽井,並預定為台北水道第一期水源。

國立臺灣文獻館館藏【國立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76005】,總督府製藥所長加藤尚志於1897-03-17提出飲料水試驗成績報告。製藥所於1897-01-15著手調查台北城內、大稻埕、艋舺飲料水,陳述劉銘傳建設台北城市街時,有感鑽井為必要,委託七里恭三郎鑽井試掘,其後再雇西洋人某鑽井掘穿,共得六處鑽井水,分別位於總督府內3、府直街1、淡水館門前1、文武廟街1。
Ps. 貼圖取自【國立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76005】,並轉北向。

綜合以上,試解劉銘傳巡撫時代自來水。「劉銘傳建設台北城市街時,有感鑽井為必要,委託日本好友來台鑽井,於光緒十五年(1889),名倉信敦偕同鑽井工匠佐藤甚太郎、通譯七里恭三郎,召集本地苦力數名,在西門街通石坊街角鑽井施工,居民恐遭神罰,聯合淡水縣官員連署阻止,致施工停止。其後再雇西洋人某鑽井掘穿,得六處鑽井水」。

史實得以逐步清晰,細節仍可再深入。按 日本國會圖書館藏【台灣諸景寫真帖(1896)】,1895-09-17石坊街、西門街景寫真,顯示台北城內市街於1895已初步成形,而公共給水即為招商及住民所利便。
Ps. 貼圖取自【台灣諸景寫真帖(1896)】。
Ps. 貼圖取自【台灣諸景寫真帖(1896)】。

六處鑽井水水質是否適於飲用是重點。1897-03-17飲料水試驗成績報告判定城內鑽井68處,包含「適」33、「稍適」16、「不適」9、「煮沸後適」10,且明確記錄位址。部分紀錄表在文獻館典藏掃描件略顯模糊難辨,藉由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臺灣總督府研究所報告第1回(1912)】印刷本交互比對,分別對應編號64、65、66、31、58、(52 or 49 ?)。

總督府內3:編號64「適」、65「適」、66「不適」。
府直街1:編號31「適」。
淡水館門前1:編號58「適」。
文武廟街1:編號52「適」or 49「煮沸後適」。

這裡存在「石坊街角」爭議,石坊街角編號49「煮沸後適」。由於編號52位於「文武廟街」且為私設,且「石坊街角」可以解釋位於「文武廟街角」,則編號49可能性很高,如此也符合編號64、65、66、31、58、49皆為公設。另者,【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1895)】和【臺灣台北城之圖(1896)】紀錄南門街1(協台衙門前方),對應編號59「不適」。

昔時台人衛生不佳,重神不重醫,不免有其事實。日本導因流行傳染病,按 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東京警視本署布達全書(1879)】,1878-05-19通告「飲料水注意法」,由警察官吏檢查取水處周邊清潔,逐步推展衛生。按 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橫濱水道誌(1891)】,日本第一座近代化水道始自橫濱水道1887-09竣工、1887-10-17市街各區配水。按 日本國會圖書館藏【官報(1890-02-13)】,內閣1890-02-12公布「水道條例」,近代化自來水以住民需要給水為目的,必要設施貯水池、濾水場、唧水場及水道線路,包含水質分析,並給予消防。

日軍軍醫部曾於1895-11-13調查滬尾街井水,水質分析共9項,巧合的是,清海關用二水井皆判定適飲。清代每處海關皆派駐外籍醫員,淡水關用二水井水質是否經過禮德(A. Rennie)檢驗?台北城內六處鑽井水水質是否檢驗?這是未解之疑。

台灣第一座水道(自來水系統)為滬尾水道(淡水水道),按 國立臺灣文獻館館藏【國立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91029】,總督府製藥所於1899-09-17提出滬尾水道水源試驗報告,包含化學性試驗10項、黴菌試驗2項。按 中研院台史所館藏【第15囘上水協議會議事錄(1919)】,滬尾水道1917水質完全分析共22項。
Ps. 貼圖取自【國立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91029】。
Ps. 貼圖翻拍自【第15囘上水協議會議事錄(1919)】。

現今 全國法規資料庫【飲用水水質標準(2017)】檢查項目,包含細菌性2、物理性3、化學性44、可能影響健康物質5、影響適飲性和感觀物質12,自來水水質完全分析共66項。


=+=+=+=+=+=+=+=+=+=+=+=+=+=+=+=+=+=
~夢~
某日,傳佬閒著沒事逛,撞見老平與老登磕牙,討論著怎樣使街坊衛生更有效。
「沒事的,人工掘井不夠深,機器鑽井,水自來,清澄無味,常保康健」,傳佬湊上了嘴。
「傳佬,這法子用的是不錯,可是,還要檢驗水質,什麼酸的變化什麼的」,老平說著。
「還有細菌問題,也該查查」,老登補充道。
「井鑽的多了,水卻噴得越來越少了」,阿彌嚷嚷著。
「再去看看噴多低」,阿彌霹靂啪啦如風而去。
「百年大計還需整體水道計畫」。老平和老登對著傳佬說著。
「怎麼我還沒到就走?發生甚麼事了?跑來跑去的」。身著襦袴十字綾,腰配長短,氣色年少,「倉翁,請上座」,眾家起身禮迎。
「給阿彌忙去,老登,上茶」,老平快步回屋。
「碁來,誰與倉翁過手」?
「老平,此乃兵家活,就讓給我來吧」。

「小科,來坐坐。聽聽現今水質檢驗情形,他是這時代的專家」。
「咱們都是過去式了,趕快說說」。
「賢拜,現在我們自來水完整檢驗有66項」。
「哇!一浪更比一浪高」。


Remark:
1. 2022/4/4初稿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22年2月26日

花蓮水道騎影


我們主要成員是來自曾是同一老闆的員工,免團費、免保人,發起約騎,自由跟進。我們期許每年都有一至二次的中、長程騎旅。

串聯花蓮自行車道,探訪水道殘跡,騎旅計劃決定,年後走春開催。起點:新城火車站,花蓮海岸自行車道、美崙溪自行車道、吉安親山自行車道、初音自行車道、鯉魚潭自行車道、白鮑溪自行車道、壽豐鄉環鄉自行車道、鳳林台9自行車道、馬太鞍自行車道、大農大富泡森林、瑞穗自行車道,終點:瑞穗火車站。

「各家氣象預報顯示,2/18~2/20連續三天降雨機率>50% and 降雨量<10mm,是否照常」?隊長話了聲「要淋一起淋」。


【遊記】

搭乘莒光82抵達新城。幾年前,我們兩鐵去花東,分別是在萬華、松山免拆車上車,現在則改為板橋、台北(攜車袋)、松山。

悠遊騎旅是我們不變的原則,古蹟或景點是我們的歇腳站,有時距離很近,有時會有點遠,無所謂。新城神社舊址 國家文化資產網 是我們的第一站。話說進入國家文化資產網,關鍵字「神社」查詢,居然高達73筆。

保持現況、自由參觀、增設導覽解說即可,這是日本殖民及斯土斯民的對話材料,更是當今住民不可少忘的 台灣學通訊 新城事件。

花蓮海岸自行車道北起七星潭,經奇萊鼻、花蓮臨港線自行車道,可達南濱公園。今日無陽,微冷,好個騎車天。

前面那個搞不清楚狀況的傢伙,起腳不慢,拔腿回奔。

花蓮酒廠是新的停駐點,帥爸辣媽來留影。

奇萊鼻燈塔始於1931-05-30點火。現有建物為1963配合開放花蓮港為國際港而重建,1964開點新燈,原有建物改為油料倉庫,再於2004因海岸退縮而落海,消失無影蹤。
Ps. 貼圖取自海關前輩 FB海關燈塔 奇萊鼻燈塔紀錄。

部分的花蓮臨港線成了自行車道,江口紀念碑是為景點之一,原有江口良三郎銅像就如過往的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銅像,日方於二戰期徵用為戰略物資。奇怪的是,神社或墓區有鳥居,居然紀念碑也有鳥居?是我少見多怪?

美崙站和曙光橋串起昔日臨港線風華,海岸自行車道延伸至南濱,這是個好地方,悠遊騎旅的優選。

剛剛已在花蓮酒廠隨意吃,順哥是花蓮女婿,推薦再吃玉里臭豆腐(花蓮店)。外酥內軟,很特別。到花蓮找吃的?跟上順哥就對了。

花蓮港燈塔 燈標初史略 取自安平移築,於1910-10-26開始點燈,亦因配合開放花蓮港為國際港而於1964重建。

原有建物僅存附屬鐵房(倉庫),值得一訪。

花蓮港水道(花蓮自來水系統)計畫給水10,000人、1,250 CMD,引用沙婆砥溪(娑婆礑溪),導入米崙山(美崙山)水源地(自來水廠),淨水後市街給水,於1917-11-29起工、1921-11-20竣成。
Ps. 貼圖取自 日本國會圖書館館藏【台灣水道誌圖譜(1918)】。

藉由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結合水道誌、水道圖譜,可以快速解讀已遭停用的最早期花蓮港水道,並瞭解原貌。
Ps. 截圖取自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娑婆礑溪平面圖(1931)】。

花蓮系統其後擴建、增建,至1970供水達28,000 CMD。按【台灣自來水誌(2013)】所述,系統管線聯併,於2009-03設計出水量達162,320 CMD。
Ps. 貼圖前排左二為已退休的現場導覽員陳威光先生。

這是多媒體簡報室兼台水退休人員協會花東辦事處。內裝木構件已顯歲月痕跡,外觀則為補強主構架及裝飾板,雖然已非原樣,仍可有效利用及延續建物壽命。

台灣歷經日治50年,無法得知曾經存在於神社神馬的數量,當然也可能會在日方二戰徵用物資之列。個人僅知現有尚存11座。經由斷續的累積,就如拼圖般的樂趣,花蓮港神社神馬入鏡。
1台灣護國神社神馬台北館前路228公園
2桃園神社神馬桃園市桃園區成功路三段200號桃園忠烈祠
3中壢神社神馬桃園市中壢區三光路115號中壢高中
4台中神社神馬*2台中市北區雙十路一段65號台中公園
5員林神社神馬彰化縣員林市員水路一段員林忠烈祠
6斗六神社神馬雲林縣斗六市永樂街1號善修宮
7稻尾神社神馬嘉義縣民雄鄉中山路3號嘉義酒廠文化園區
8新營神社神馬台南市新營區公園路一段136號新民國小對面公園
新營神社神馬台南市新營區中正路30號新營區公所門口 (複刻品)
新營神社神馬新營區公所對面南瀛綠都心公園 (複刻品)
9鳳山神社神馬高雄市鳳山區維武路1號陸軍官校 (假日開放參觀)
10花蓮港神社神馬花蓮縣花蓮市復興新村82號花蓮忠烈祠

直奔夜宿點,飽食後,分批盥洗,結束第一日慢遊攬勝行。「明天降雨機率100%」,「要玩就玩大點」,「睡覺」!

第二日,澎澎先去拜訪救生教練老朋友「後山老張燒餅店」,沒的說,自然吃好吃飽才出發。

按【理蕃概要(1913)】、【理蕃誌稿第一篇、第二篇(1918)】,1908-12台東廳蓮鄉發生七腳川(チカソワン)事件,日方隨即調動並集結軍警組織討伐隊、計畫新設隘勇線,同時通知附近五社奪取七腳川社稻穀、家畜等物資及燒毀家屋,包含步兵二個中隊、砲兵一小隊、山砲一小隊、機關槍隊一分隊、警部以下235名、隘勇149名,1908-12-21發起強勢砲擊,1908-12-22將尚存家屋全部縱火焚毀,1908-12-26隘勇線前進,1909-02-17完成通電鐵絲網隔離,1909-02-18花岡山舉行解散部隊儀式、戰歿者追悼會、凱旋會。沒收七腳川社土地,歸順者遷至他地、不准返回。

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自1909著手,1910-02德島縣下派遣模範移民9戶20人為官營移民村嚆矢,1910-02-09成立荳蘭移民指導所,1910-10移民52戶275人,移民村成形,1911-08-03七腳川原野改稱吉野村、荳蘭移民指導所改稱吉野村移民指導所,1911年度合計七腳川原野已招攬共240戶。1912-03-05吉野村三聚落稱宮前、清水、草分部落。
Ps. 截圖取自 國立台灣圖書館館藏【臺灣水道誌圖譜(1941)】。

宮前水道原水取自七腳川溪,按【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1919)】所述,宮前部落建設之初,水道以竹管引水,屢因降雨破損遭厄,改以土管式導水渠,復於1917改至上游溪谷取入原水,並敷設鐵管。
Ps. 截圖取自國立台灣文獻館館藏 國立台灣文獻館館藏【國立台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776002】。

歲月變動,宮前水道取入口已因河道整建而無法辨識。

街訪當地居民得知,已廢棄的慶豐自來水廠位於軍管區,此與【臺灣水道誌圖譜(1941)】所記概略位置相符。藉由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結合【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1919)】吉野村圖,加上自以為是的初步分析,宮前水道最早期過濾池座標定位在空地E 121.5556, N 23.9859附近。

暫避幸福忘愁亭,服裝展示秀。期待雨歇,奈何不斷,且有漸強之勢。

雨伴奏、路遙行。

吉野圳「滾滾」已失,「優渥」不見客,「不盡」歡迎光臨。

別看我,看路!

紅面鴨無懼風雨迎賓,朱鸝聰明地撐起小雨傘。

按例,清空。

說好的悠遊騎旅變成了搞風搞雨,這樣下去,回家八成會倒一半。計畫變化,路線調整,直驅壽豐淨水場。

淨水場按例不開放,停用的荖溪淨水場才是我們的造訪目的地。

按【臺灣水道誌(1941)】、【臺灣自來水誌(1977)】,壽水道為鹽水港製糖會社壽工場於1926-12-15起工、1927-02-20竣工,提供會社工場及宿舍使用給水750人、115 CMD水量,總督府核准使用官有地及官有水面10年。再於1936擴張水道至給水1,400人、156 CMD,並延長年限。台灣光復後,於1971整體擴大建立壽豐系統,計畫給水7,300人、1,000 CMD,供應壽豐、共和、共榮、平和、志學等五村。

依據【國立台灣文獻館館藏典藏號:000073370099003001M】,判斷壽水道取水口概略位置即今荖溪淨水場鄰近溪面。
Ps. 截圖取自 國立台灣文獻館館藏【國立台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73370099003001M】。

抵達奉安殿福德宮。前身為壽尋常小學校奉安殿,這是一座非常具有日式風情的單體建物。按【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2020)】所述,紀錄踏查230所神社,再按作者推估,「也許台灣各地興建的神社總數會來到500座左右」。依咱看,老話一句,「保持現況、自由參觀、增設導覽解說即可」,仇日可免,復舊或新建則不必。

餘興節目上場,主演者正經八百、大腳趾張開,大夥拭目兼七嘴八舌地爭導演,一陣熱鬧。「大腳趾就只能張到這樣,不然你開給我看看」。

綿綿風雨演歌不絕,溪口順民宮前短暫休息,決議澎澎率隊,開啟奔襲模式

伴隨著不同腿力,澎澎早已遠颺,鏡頭根本無法捕捉。最強領航手低身曲臂,展開破風模式,葉仔接棒,輪番領騎,追上隊長,終至集結地光復火車站,等待後隊抵達。

進旅社,拋去一身苦悶,好久沒有感覺洗個澡都可以是這麼地舒服,就一個「爽」字可解~!隨便找個地方吃個晚餐,不好讓店家為我們這桌晚收工。還不到20:00,加碼雞排和滷味,小酌祛寒正適當。

第三日,洗車是早餐後的第一件工作,雖然仍偶有微微細雨,只是我們昨天惹了一整車的泥水,是需要簡單清洗一下的。

東泰旅社位在光復完全不熱鬧的最熱鬧地段,並不高檔,是經濟實惠。我們有四人集中睡一間八人房,只要NTD. 2,500-,是週六假日喔。另外二人各睡單間,價格也是可以,值得推薦給車友。

我們已將所有景點取消,今天耍廢不騎車,逛傳統市場找料繼續吃。

中午時間到,騎車贏不了,吃飯可不能少。這家大陸餃子館的蔥油餅和餃子不錯。大夥都不餓,可以拍到較完整的一桌。

隔壁特色門聯有意思,拍照。

區間兩鐵接莒光兩鐵,這是全員的第二張合照,我們要回家囉~!
隊長:澎澎,常態假日義工(救生員),一門三鐵。
陪騎:輝仔,退休多年,「單日限距100k、限高100m」是參加約騎的原則。
計畫:小弟,不專業攝手兼最強領航手,「咦?前面好像沒路了」。
財務:順仔,騎帥不騎快,尖頭門,「老闆,買單」,要錢?找他就對了~!
維修:泰利,西三風小隊第三風,千萬別和他尬,他可能會騎的有點「瘋」~?
陪騎:葉仔,山青。十多年前,大鹿林道騎單車被警察廣播call回,有乖~!

「雨騎團」,「偶爾傻一次可以」,「啊娘喂」~!


Remark:
1. 2022/2/18~2022/2/20旅記。
2. 2022/2/26初稿貼於Google Blogger。
3. 2022/2/27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