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頭文字

古蹟、單車、親子,我的記錄簿。 (蝴蝶+1)

2021年9月3日

北投第三水源


北投水道1911-03-13起工、1911-06-20竣工,設計給水(*1)單日每人6立方尺、計劃4,000人口所要量,總工費18,450円。

人口快速持續增長,夏季嚴重缺水,管線需要修補和加大管徑,第一次擴張工事於1928-07-19提報、1929-05-23批准、1929-07-01著手、1929-11-20竣工、1929-12-24臨時使用許可、1930-04-03使用許可,設計給水1,250CMD(*2)、5,000人口所要量,總工費18,000円(*3)。

北投水道第二次擴張,於1931-11-21申請、1932-03-18認可,新增第三水源取自頂北投紗帽山天然湧泉,依序設置取入口水槽、第一調整井、導入溫泉源地「第一泉源」支線淨水池、第二調整井,和給配水管,含北投水道前期工事,合併給水預定10,000人口所要量、2,500CMD,1932-03-28起工、1933-03-30竣工、全部工事1933-04-18使用許可,總工費48,643円。


Note:
(*1) 關於給水量,按【臺灣水道誌(1941)】紀錄為單日670立方米,按【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昭和14年度)】紀錄為單日667立方米,若依初始設計換算則為667.835CMD(=6/35.937*4000)。關於各年報各水道數據偶有不同,甚至在【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昭和15年度)】紀錄北投水道劇降為單日332立方米,是否為年久失修、管路淤塞、漏水嚴重,亦或重新實測後表報,權且略過
(*2) 文明日增,需水越大,關於設計給水,北投水道此時的單日每人設計給水量達0.25立方米。以【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昭和08年度)】紀錄為例,北投庄給水可謂傲視群全台街庄,並超越北高二市單日每人設計給水量0.166立方米。雖然第一的寶座是台中市驚人的0.333立方米單日每人設計給水量。
(*3) 關於總工費,【臺灣水道誌(1941)】明載工程細項與支出,此按【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昭和04~16年度)】紀錄。
(**4) 按【臺灣自來水誌(1977)】所述,1941第三次擴建,增闢大坑溪水源,敷設送水管於頂北投橋邊與第三水源送水管連接。經查【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昭和17年度)】,不論在「既設水道」、「擴張工事中」、「將來擴張或新設」的三份水道清單內,皆無紀錄。

Ref.: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昭和04~16年度)】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昭和04~17年度)】
【臺灣水道誌(1918)】
【臺灣水道誌(1941)】
【臺灣自來水誌(1977)】
【臺灣自來水誌附圖(1977)】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010651002】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010802001】

=+=+=+=+=+=+=+=+=+=+=+=+=+=+=+=+=+=

啟動桌前模式:
1. 展開水道圖譜,開啟「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切換地圖比對,選用「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2. 移動地圖將假想目標地置中,開啟座標,取得GPS。
3. 手機輸入GPS座標,開啟導航。



就個人的經驗,日治期舊地圖必定有誤差。慶幸地,假想目標地明顯位在已開發區域,不在山野蠻荒之地。而且,不得不承認,第一次抵達假想目標區因過往經驗而導致誤判,鎩羽而歸。鳳梨宅泉旁有土地公廟,台灣神社水源地(後稱士林水道水源地)旁也有土地公廟,假想目標區居然有二座土地公廟相鄰,事實證明是空歡喜。返家FB貼文後,同好提供另一份更精準的圖譜資訊,熱情未減,重新定位GPS座標,再探!

最後,實際出遊造訪並諮詢當地民家,才是維持最大樂趣和積累下回探索活動的原動力。



Remark:
1. 2021/09/04初稿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21/09/06校正北投水道第二次擴張包含取用溫泉源地「第一泉源」支線
3. 2022/01/20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