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頭文字

古蹟、單車、親子,我的記錄簿。 (蝴蝶+1)

2016年1月29日

水道文史番外篇:臺北醫院初史略


甲午戰敗,馬關立約,乙未割台,臺澎易幟。

明治28年(18956月,臺北大稻埕創設臺灣病院,官設病院嚆矢,一般患者內、外二科診療;同年8月軍政,陸軍省軍醫部所轄屬;明治291月施民政,臺北縣管理改稱臺北病院;同年5月官制改正稱臺北醫院,基隆及滬尾分院設置;明治316月官制改正,依總督府管理,分院廢。

創設初,濱野昇任院長,未幾即辭(*1),日高幸平主任遞次(*2),同年8月衫田平助主任遞次,次年6月受命院長事務取扱(*3)7月澤田惣五郎院長代理命(*4)8月松尾知明院長事務囑託(*5)12月山口秀高院長事務囑託(*6)

備註如下:
*1 1895/6/20創設病院,首任院長濱野昇,可能是在7/2辭職,資料有限,沒把握。
*2 遞次?按意應指日高幸平主任為院長離職後的主事,但未受官方指派或任命。
*3 1896/6衫田平助主任受命處理院長事務,但官方未任命院長職。
*4 1896/7澤田惣五郎受命代理院長。
*5 1896/8松尾知明受命辦理院長事務。
*6 這換人也換太兇了吧~!以上備註*2~5項為「臺大醫院壹百年」所未記載,資料取自大正12年版台北醫院 台北醫院第27回年報 沿革略。
Ps. 以下改為西元記述。

1897/4/12大稻埕千秋街臺北病院設立醫學講習所,公設近代醫學教育之開始。
1897/9制訂看護婦(護士)養成內規,並召募及開始講習。次年5月第一回看護婦卒業(畢業)。
1898/6/30山口秀高院長心得命(任代理院長),7/8真除。
1898/7臺北病院遷至城內新北門街(*7),千秋街原院跡改設分室。
1899/4/1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創立,院長山口秀高出任教授兼任校長。

備註如下:
*7 台北醫院沿革略原文「新北門街」。

台北醫院就是台大醫院(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除此之外,是先有醫院後有學校,這是必須要瞭解的。

言歸正傳,追尋水道文史的過程中,自然會想要瞭解濱野彌四郎的事蹟濱野彌四郎原名黑川彌次郎,入籍濱野家改名濱野彌四郎,濱野昇為其義父。番外篇順手記~!


Remark
1. 2016/1/29貼於Google Blogger

2016年1月25日

金包里水道(金山水道)


金包里街位臺北廳北方、富貴角東南,鑛泉及硫磺產出名,從來一般飲料水乏,明治39年(19064月市街鑽井三箇所,其二箇所水質不良、病原誘發堪虞,另一水質佳良。

臺北廳直營,明治43年(19105月起工,同年7月竣工。工事包含鑽井(深75尺)、上部地盤石積水槽(高13尺、方10尺,即圖譜所示湧水水槽)、送水鐵管4吋延長209間、石積水槽(高13尺、方6尺,此預備水槽即圖譜所示配水水槽)、四支線分歧、送水支線土管5吋延長合計277間、11共用栓、1專用栓,給水區域為金包里街全部(計220戶、1,050人),給水預定4,300人所要量、一人一日最大給水量111公升(合計480CMD)。公共衛生費支出金2,800-,勞力寄附(捐贈)換算,合計總工費金3,259.60-(三千二百五十九圓六十錢)。
Ps. 按圖譜所示,除鐵管和土管外,尚有鋁管(細線)。
Ps. 按圖譜所示,共用栓和專用栓合計13具。
Ps. 勞力寄附即徵用民力的另一說法。
Ps. 以上資料取自1918年版「臺灣水道誌」,貼圖截取自1918年版「臺灣水道誌圖譜」。

自昭和8年(1933)度「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起,一人一日給水量縮減為83公升(合計358CMD)。

日久淤塞、破損漏水,水量亦不足以擴大供水區域。民國56年(196710月開工,改於社寮開鑿深井為水源,抽水機泵送至高地配水池重力自然流下,工程由鄉公所辦理,同年12月竣工。
Ps. 以上資料取自1977年版「臺灣自來水誌」。

本篇金包里水道僅記錄至民國56年,其後略過不表(查考也累)!日治(據)期金包里水道水源(湧水水槽)及慈護宮旁配水水槽一併自民國56年底埋入歷史的洪流。
Ps. 貼圖為2012/5/1騎遊北海一周,慈護宮前車友泰利留影

建設正是文明進展的表徵,新建設與舊史蹟如何互存共榮是現今重要的課題。話說回來,金包里水道湧水水槽目前是否仍然存在(隱藏)於住家後巷之間?對咱來說,並不重要~!知其文史脈絡即可,何必強求復古走退路,這個想法至今仍未變。


Remark
1. 2016/1/25貼於Google Blogger

2016年1月24日

日治期臺灣土木官廳制沿革表


這個沿革表可以瞭解道路、鐵道、港灣、河川、埤圳、上水道、下水道、電氣在日治(據)期的轄屬建造單位,雖然我只關心上水道(自來水)和電氣(電力)而已,提供參考!
ps. 取自日本國會圖書館


Remark:
1. 2016/1/24貼於Google Blogger。

2016年1月18日

角板山水道(?)


日治期隱藏版水道?先打個問號~!


會藉由網路進入日本國會圖書館搜尋資料,起於圓山大砥石,已是概約三年前的往事。我的水道文史追尋,起於基隆水道(暖暖淨水場),下班得閒狂追尋,上班暗裡猛心思,真是快樂的痛苦、痛苦的快樂,直至自認基隆水道文史完工結案。之後的有心若無意,枕邊略覽,隨意翻個幾頁也就呼嚕呼噜相會周公快活去,不很在意。看的不快,卻也是會看完。

期間包含台灣神社水道、北投水道是刻意走讀。台灣神社水道全名雖為台灣神社竝士林水道,士林市街實為託福;北投水道實因溫泉浴場爆日人潮,北投市街亦為託福。「臺灣水道誌」(1918年版)的字裡行間,實隱有軍隊第一、日人優先的含意,自第一(滬尾)水道起,民政長官水野遵稟申「軍事上緊急」,卑南、璞石閣守備隊水道直呼守備隊水道,更甚者,巴陵(バロン)守備隊水道直言鎮壓,建設的本意,實為自身的利益,可免廢言!

再來,依序入手「臺灣自來水誌」(1977年版)、昭和4年度~昭和16年度「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取自日本國會圖書館)、昭和2年度~昭和17年度「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斷續有缺/取自日本國會圖書館)、「臺灣水道誌圖譜」(1941年版/取自國立臺灣圖書館)。

言歸正傳,按「臺灣自來水誌」所述,復興系統1913年(姑且假稱為角板山水道)計劃預定650人所要量、給水量每日65立方米,原水經慢濾後重力自然流下,於19144月完工,耗費2萬餘圓。角板山水道是日治期水道誌、年報、概要所未記載,卻見於1977自來水誌。大疑~!
Ps. 民國2= 大正2= 西元1913年。

1. 大正7年版「臺灣水道誌」記錄水道至大正6年(大正7年事蹟採附記),且對軍事使用直言不諱。
2. 卑南守備隊水道具名存在至昭和14年度年報,再於昭和15年度除名;璞石閣守備隊水道即為玉里守備隊水道,直至昭和8年度年報改稱玉里水道;巴陵守備隊水道至昭和9年度年報改稱巴陵社水道。
Ps. 以上二點可以解讀?軍事可能隱藏在民生用,但不會特別隱匿軍事用。
Ps. 巴陵社水道?何其諷刺與無奈!
3. 昭和4年度~昭和16年度「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未見角板山水道。
4. 昭和2年度~昭和17年度「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斷續有缺)未見角板山水道。
5. 昭和17年版「水道分布圖」未見角板山水道。
Ps. 個人能力所及,提供參考。貼上最新版的水道分布圖,我手上只有昭和8年度~昭和17年度水道分布圖(取自日本國會圖書館),可點圖放大。

借助國土測繪資訊中心 國土測繪訊中心,切換農航所正射影像,神力加持開天眼,聊備一格。


【文史補充#2016/1/24】

台灣神社水道和士林水道二者本是分立,此可由臺灣總督府土木部第三年度報(明治43年)得知(個人手上最早的年報)之後再於昭和8年度將台灣神社竝士林水道改稱士林水道(士林庄水道),算是台灣神社水道除名;並於此同時,玉里守備隊及玉里水道亦改稱玉里水道至於為何有此改名行為,個人頗難理解,畢竟其他守備隊水道依然直稱守備隊水道,不遮不掩。以上提供參考!


Remark
1. 2016/1/18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16/1/24新增文史補充。

2016年1月16日

坪林尾水道(坪林水道)


北宜通衢,市街成形,水道計劃立。取大湖尾溪為水源,給水預定775人所要量、一人一日給水量36公升(合計27.9CMD)。大正3年(19141111起工,工事於同年1215完竣並通水,總工費金1,628元。

以上資料依據昭和4年度~昭和7年度「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並改寫為文字敘述。關於昭和8年度~昭和16年度各年報給水量數據明顯不同,且反覆變動,略過不表。

按坪林鄉志,大正3年設簡易自來水,於鄉公所後方、土地公廟口、保坪宮各設一處以石頭構成的儲水槽供免費取用。



另外,水道設置當時,當地地名坪林尾,其原名即應為坪林尾水道。大正9年(1920),台灣由12廳改制為五州二廳,坪林尾改稱坪林。

大湖尾溪匯流至北勢溪,匯流口隱藏在道路下方,循大湖尾產道前進約300m,河川整治,水道遺跡難辨。




保坪宮酬神活動、坪林尾橋、虎字碑,順訪隨手拍。





【文史補充#2016/1/31】

取大湖尾溪為水源,現住71戶、775人,一人一日平均使用量83公升,水源取入口附近流量平均0.364立方米(0.364CMD),給水量不足是為隱憂。大正3年(1914)11月11日起工,工事於同年12月15日竣工,工事包含取入口、濾過槽、貯水槽、給水槽三箇所及相應管線,總工費金1,628元。

以上資料取自國立臺灣圖書館1941年版「臺灣水道誌」。有一點是令人驚訝的,水量是如此的不足,是否印刷錯誤?

Remark
1. 2016/1/16旅記。
2. 2016/1/17貼於Google Blogger
3. 2017/1/31新增文史補充。

2016年1月15日

巴陵守備隊水道(バロン守備隊水道)


守備隊駐屯,鎮壓任務,陸軍省所管,山頂海拔約五千餘尺,求飲水困難,營社北方約千間餘,伊波包(イバォ)社附近溪流,臨時人夫擔荷,不足際,兵員一部使役。

水源探查,距營社約二千間餘,比亞散(ピャサン)社溪谷湧水,水量一晝夜約八千六百四十立方尺(~240CMD),水道計畫立,設混凝土小堰堤長約12尺,斷流(溪流全締切),設混凝土導水路、砂吐場,內徑三吋管延長千二百四十間,營內全部給水,大正二年(1913)七月起工,同年九月竣工,工事費金13,481-
Ps. 以上資料取自1918年版「臺灣水道誌」貼圖取自1918年版「臺灣水道誌圖譜」。

按昭和4年度~昭和16年度「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第一次擴張工事於大正1512月起工,昭和22月完竣,總工費金5,380-,工事內容不明。

按昭和6年度統計年報,顯示混凝土導水管延長287m(混凝土導水路長287m)。

按昭和8年度統計年報,計畫給水人口1,000人。
Ps. 此訊息只能確認自昭和8年起,守備隊駐屯不大於1,000人,因為原240CMD水量遠超過1,000人所要量。

按昭和16年度統計年報,給水量縮減至125CMD
Ps. 水道日久必塞,疑為戰事開始,經費短絀,無力清淤。

此水道為軍隊所管,隱晦不明,疑點頗多,難以推論,略過不表。個人搜羅資料可確認至昭和17年(1942)仍存在,有圖有真相。

水道圖底圖視同1907蕃地地形圖,以巴陵、萱源駐在所為參考線兩端點,取水口相對夾角必為固定(與指北無直接關係)。
Ps. 取水口位置分析,必定有誤差,僅供參考,請明瞭~!




神力加持開天眼,真要暈了,這肯定是中級中的中級,就算要號召西坑貫通隊加入探索行列,肯定是被拖去種,我放棄~!

來春趴蝶再訪部落,記錄待有緣!





最後,以工程觀點來解讀鐵管線路縱斷面圖,有二點推論是幾乎肯定的:
1. 取水重力流下,低點理當設置接續井,並容許常態溢流,且井端設置泵浦(應該也有類似泵浦間的簡易或永久建物)。
2. 終點兵營位在水道最高點,理當設置蓄水槽。


Remark
1. 以上參考資料皆取自日本國會圖書館,蝶圖為2015/6/19攝於巴陵至萱源(北橫道路)。
2. 2016/1/15貼於Google Blogger

2016年1月14日

大甲水道


大甲帽蓆產地著名,輸出盛況,林投原料工業勃興,水質良否,製品至大關係,良水供給渴望。

明治40年(1907),轄屬苗栗廳,水道敷設計劃創,時機將熟即廳廢合,一時中絕。台中廳調查,山腳庄山腹(瓦磘溪、水尾溪)導水,終點市街落差67尺,沉澱、濾過、淨水各池築造、供水計劃立,給水預定5,000人所要量、一人一日給水量125公升(合計625CMD)。總工費預算金35,000-,包含公共衛生費金30,000-,大甲藺及林投製帽蓆賣買組合寄附(捐助)金5,000-
Ps. 明治4210月,全台裁併成12廳,大甲改歸台中廳。

明治44710日認可,同年10月起工,次年6月完竣並通水,總工費金38,400-。工事依序包含左岸自然岩盤突出利用、入口幅4尺(混凝土造水門)、水路延長210間(明渠)、取入井、6吋管自然流下、沉澱池、濾過池、濾過井、淨水池、自然流下市街配水幹線6吋管(至市街十字路延長530間),其他配水略過不表(詳圖譜)。
Ps. 單位換算:210~382m1m =0.55間)。
Ps. 寫真取自1918年版「臺灣水道誌」




大正元年至六年間,取入口和水路修繕、鐵管延長工事,共費金3,400-
Ps. 以上資料取自日本國會圖書館1918年版「臺灣水道誌」、「臺灣水道誌圖譜」,並綜合昭和7年度~昭和14年度「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並改寫為文字敘述。
Ps. 貼圖為1918年版「臺灣水道誌圖譜」




水道日久漸塞,戰事開始,經費短絀,無力清淤,昭和15年供水量降至415CMD
Ps. 以上415CMD數據取自昭和15年度和昭和16年度「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個人增加推測,敘述當為合理。
Ps. 貼圖為1941年版「臺灣水道誌圖譜」。

台灣光復,大甲水道改隸鎮公所,原有設施不敷供應,第一次擴建計劃立,計劃預定23,000人所要量、給水量每日2,750立方公尺2,750CMD),民國40年(19515月開工,翌年2月完成,計資146萬元,由省庫、美援各補助三分之一,餘為地方負擔。

民國42年成立大甲鎮自來水廠。民國48年延長管線3公里多(完成於民國4811月至民國491月之間),擴大供水範圍至頂店、庄美和文武三里,計資743,000元,由省庫補助415,000-,餘為地方負擔。

工商發達,人口增加,欣欣向榮,擴建計劃必要。頂店開鑿深井為第二水源、庄尾溪(即瓦磘溪或稱水尾溪)畔開鑿深井為第三水源,經氣曝並加氯消毒,配水管網增至19里,計劃供給35,000人、8,400CMD所要量,民國58年開工,翌年底完成,公共給水基金貸款170萬,水廠自籌110萬元,計資280萬元。
Ps. 貼圖翻拍自1977年版「臺灣自來水誌附圖」大甲系統水位關係示意圖。

民國611216故總統經先生在行政院長任內指示成立全省性之自來水公司統一經營,省府於6241成立籌備處,於民國63年元旦成立臺灣省自來水公司,將臺灣省及高雄市之128個水廠,分三期併入,重新編組,統一營運制度,民國6531全部合併完成。期間於民國6471大甲鎮自來水廠與外埔鄉自來水廠合併成立大甲營運所,隸屬臺灣省自來水公司第四區管理處。

按例遊客禁入,遊記欠奉,就別去吃這種閉門羹了!有興趣者,借助國土測繪資訊中心 國土測繪資訊中心,切換農航所正射影像,神力加持開天眼。


Remark
1. 本篇大甲水道僅記錄至民國59年,其後變遷可參考 台中市大甲區公所電子書下載 大甲鎮志建設篇。關於大甲鎮志所述民國59年之前的文史,各有所本,一笑置之。
2. 2016/1/14貼於Google Blogger

2016年1月1日

桃園水道


取南崁溪為水源,給水預定15,000人所要量、一人一日給水量167公升(合計2,500CMD)。昭和121937)年2月起工,工事於次年2月完竣、3月通水,總工費金186,968元。

以上資料綜合昭和7年度~昭和16年度「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並改寫為文字敘述。
Ps. 貼圖截取自1941年版「臺灣水道誌圖譜」。

有一點需要特別註明,桃園水道和苗栗水道是同時施工及完工,而統計年報疑似錯亂(總工費金互換為267,117-),記錄待解。關於各年報數據偶有不同,瑕不掩瑜,也難究理,一笑置之!

桃園水道因石門水庫竣工給水而改制,原水道取入口位於龜山振興路,客運站牌水源地,堰堤殘蹟尚存。



原淨水場已為私人土地及改建,可免打擾,過門不入。借助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 國土測繪資訊整合流通倉儲服務網站 農航所正射影像,開天眼!

貼一張琺蛺蝶(紅擬豹斑蝶)雄,昨天羽化後放飛。


Remark:
1. 原桃園水道已廢棄。
2. 2016/1/1貼於Google Blogger。
3. 2016/3/3新增舊圖,翻拍自1941版「臺灣水道誌

大溪水道


取龍眼坑湧水(泉)為水源,大正151926)年53著手,工事於昭和21927)年310日完竣、810日通水,總工費金42,952元。第一次擴張工事於昭和3731日起工,同年1129完成,總工費金8,200元。合併給水預定6,000人所要量、一人一日給水量125公升(合計750CMD)。

以上資料綜合昭和7年度~昭和16年度「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並改寫為文字敘述。
Ps. 貼圖截取自1941年版「臺灣水道誌圖譜」。

大溪淨水場,水源重地,立牌禁入。知其文史脈絡即可,見門風!

借助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 國土測繪資訊整合流通倉儲服務網站 農航所正射影像,開天眼!

貼一張長紋黛眼蝶(玉帶蔭蝶)雌,這是大溪淨水場前巷道拍的。


【文史補充#2016/3/2】

取龍眼坑湧水為水源,大正15(1926)年5月2日著手,工事於昭和2(1927)年3月10日完竣、8月10日通水,給水預定6,000人所要量、一人一日最大給水量125公升(750CMD)。總工費金42,952元。

工事包含:
(1) 混凝土造堰堤,長21m、高平均2.12m。
(2) 砌卵石敷鐵筋混凝土造取水槽1座,長3.03m、幅1.18m、深1.18m,位於堰堤中央。
(3) 沉澱池(內部上方19.69*15.15m、內部下方16.67*12.12m、深3.03m)1座,底部為砌卵石,側壁為砌卵石敷15cm鐵筋混凝土。
(4) 過濾池(內部上方14.24*9.7m、內部下方12.79*8.24m、深2.12m)3座,其中1座為備用,構造同沉澱池。
(5) 過濾井(內部3.64*3.64m、深2.73m)1座,鐵筋混凝土造,上部設建屋。
(6) 淨水池(內部13.42*10.55m、深3.03m)1座,底部和側壁構造同沉澱池,池頂鐵筋混凝土造。池內設計導流壁,池頂設10換氣孔。
(7) 相應配水幹線。

水質再檢查有疑慮,第一次擴張工事於昭和3年7月27日起工,工事包含水源保護工事、替換砂濾材,以取得較好的水質。工事同時,同年8月18日先臨時供水。同年11月29日擴張工事完成,總工費金8,200元,昭和4年2月26日正式供水。


Remark:
1. 2016/1/1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16/3/2新增文史補充,摘錄自1941年版台灣水道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