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頭文字

古蹟、單車、親子,我的記錄簿。 (蝴蝶+1)

2016年3月25日

蘇澳燈塔(蘇澳燈臺)初史略


1924/2/4遞信局課長深川繁治(*1)會同土木局技師栗山俊一、技手三宅正澄視察燈臺建設地。

1925/12/2燈臺局技師石川博士(*2)視察,位置選定北方澳。

年度預算決定,燈籠、燈器委託燈臺局製作,蘇澳燈臺現場工事於1927/2完竣,遞信局接替,1927/4/10開始點燈,總工費一萬八千四百二十二圓九十錢。

位置N 24 36’ 1”、E 121 53’,四方形混凝土造塗白色,燈高自基礎上5.45m、平均水面上56.97m,第四等,乙炔瓦斯燈,五秒時間隔二秒間連閃光(*3),光力1000燭光,明弧164~73.5deg (*4),其中268~303deg分弧紅光,光達距離約20浬,常置看守(*5)(*6)。

以上資料取自 日本國會圖書館 「遞信志」1928年版,備註如下:
*1 原文為深川遞信部長,經由中研院臺史所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府(官)報資料庫 交叉比對,可知深川繁治在當時任遞信局庶務兼海事課長(事務官)。
*2 臺灣官方無燈臺局單位,此為日本燈臺局,石川博士為工學博士石川源二。
*3 閃2秒、暗5秒、閃2秒、暗5秒、…。
*4 航海人自船觀看燈標,指北為0deg,自164deg順時針至73.5deg為可見。
*5 所述蘇澳燈臺資訊同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 1927/4/12總督府告示第47號。
*6 關於常置看守是需要補充說明的。就以蘇澳燈臺為例,蘇澳燈臺事務委託警察官吏辦理,並未配置專職的燈臺看守,至於何時開始配置專職?還未得知。

按「日本燈臺表」1927/5改正的版本,增加資訊:連閃白光,每五秒隔二秒間二閃光。
Ps. 閃2秒(2次白光)、暗5秒、閃2秒(2次白光)、暗5秒、…。

依序核對「日本燈臺表」至1936/5改正的版本,無變動。

依序核對「東洋燈臺表」,在1936/11/7、1938/11/12調查的版本有一點變動,燈高在基礎上7.3m,但之前的版本記錄是5.4m。比較有趣的是,燈高在平均水面上57m,卻從未變動。

個人所搜羅的「日本燈臺表」至1936/5改正的版本、「東洋燈臺表」至1938/11/12調查的版本,之後也是最後的一本是「燈台表」1949/3刊行的版本。

按「燈台表」1949/3刊行的版本,資訊同「東洋燈臺表」1938/11/12調查的版本,燈高在基礎上7.3m、平均水面上57m。蘇澳燈臺是否1936在原稜線原建物往下加固並整平改建1.9m高?不得而知!看看東引島燈塔,二樓和一樓?還是一樓和地下室?咱是傻傻分不清楚。您的看法呢?

按「燈台表」1949/3刊行的版本,蘇澳燈台記事欄「暴風災害消燈(1946年)」,此亦或說明蘇澳燈台幸免於戰災破壞?戰災受損是合理的,但消燈的理由是暴風災害?

有一點是需要註明的,1949/3刊行的「燈台表」記事欄摘錄整理如下:
鼻頭角燈台「破壞(1946年)」、塭港堆燈台「破壞(1946年)」、曾文燈台「消燈(1946年)」、琉球嶼燈台「破壞(1946年)」、大嶼燈台「破壞(1946年)」、鵞鸞鼻燈台「破壞(1946年)」、台東燈台「破壞(1946年)」、三仙台燈台「破壞(1947年)」、奇萊鼻燈台「破壞(1946年)」、蘇澳燈台「暴風災害消燈(1946年)」。

似乎三仙台燈台也未受戰火而破壞。至於戰火破壞該是1945年,而非1946年,個人的解讀是1945年各單位回報水路局資訊中斷,直至1946年恢復。當然還有其他的可能,也就是在光復後,雖因戰火破壞,但已在1949/3前修復並點燈。

個人所搜集各類燈臺表,版本自1898至1949止,其中1899、1900、1902~1904、1906、1907、1909~1912、1919、1921、1923、1937、1939~1948是短缺的。

日本官報和臺灣府報是可供參考的,但變更資訊大多是少於各類燈臺表,只可以列為佐證或補不足,而無法將燈臺史蹟串聯,再或許可能是戰火影響,又或官僚逐漸腐敗?特別是日領後期的資訊,少!增加一筆資訊,按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 1942/8/5總督府告示第750號,蘇澳燈臺受暴風災害,於1942/7/11休燈。

為確保進港航道安全,總督府通信局於1908/4/21設立蘇澳導標AB和CD共二對,再於1912/12/25設蘇澳浮標而撤去導標。

現今蘇澳港還有一座官方燈標位於軍管區,按 中華民國海軍 中華民國燈表p67,燈號42220、蘇澳港導向燈燈杆,位置N 24 36’ 16.9”、E 121 51’ 22.3”,白色方形鋼架,白紅綠頓光3秒,明2秒、暗1秒,白光4000燭光、明弧292~295deg、見距12.2浬,紅光880燭光、明弧284~292deg、見距9.1浬,綠光800燭光、明弧295~309deg、見距8.9浬。

大膽地猜,是蘇澳導標D標柱重生並進化?哈哈~!還是別鬧了,是軍管區,亂猜的啦~!


Remark:
1. 2016/3/25貼於Google Blogger。
2. 圖當然又欠奉,貼圖為南方澳南天宮。

2016年3月11日

花蓮港燈塔(花蓮港燈竿)初史略


1910/10花蓮港燈竿由土木局建設,燈竿取自安平移築(*1),通信局接替,1910/10/26開始點燈。

位置北緯N 23 58’ 29”、東經E 121 36’ 29”,鐵造燈竿塗白色,燈高自基礎上33尺、高潮水面上91尺,石油燈,不動(*2)、白光,光力約100燭光,明弧222.5~10deg(*3),光達距離約8浬,常置看守。

1913/12/24改用乙炔瓦斯燈,閃白光、每2秒1閃光,光力約350燭光,明弧221~9deg(*4),光達距離約15浬。

1921/10/22調整明弧231deg 34’~8deg 49’。

以上資料取自1928遞信志航路標識篇(*5),備註如下:
*1 安平燈臺於1908/4/1新建圓形磚石造、1909/10/5開始點燈。原1891建鐵造安平燈竿於1909/8/12休燈(再於花蓮1910/10/26繼續使命)。
*2 即定光,連續不變的亮光。
*3 正北為0deg,以順時鐘方向表示迴轉。
*4 遞信志未提供明弧資訊。明弧221~9deg取自「東洋燈臺表」1914/6/1調查的版本,且1915、1916、1917、1918、1920調查的版本皆未更動。
*5 遞信志前言註明記事至1927/8。

按「東洋燈臺表」1924/11/1調查的版本,明弧232~19deg。

按「日本燈臺表」1931/5改正的版本,改用電燈,不動、綠光,光力1300燭光,記事欄註記1931/5燈質及燭光數變更。

依序探索至1949/3刊行「燈台表」,資訊未再變動。

但是,有一些資訊是可以補充的,花蓮港航道不是只有一個花蓮港燈竿而已。花蓮港燈竿和奇萊鼻燈臺的主要作用是告知花蓮港位置,而花蓮港配置燈標的數量,除基隆港和打狗(高雄)港可堪比較外,是意外的多。

藉由 日本國會圖書館「臺灣主要港灣調查(1940/9)內容得知,花蓮港尚有包含東防波堤突端燈台、港內導燈(高燈)、漁船岸壁旁導燈(低燈)、水路護岸四燈柱,共計7座固定燈標(不含掛燈浮標)。
ps. 點圖可放大。

按「燈台表」1949/3刊行的版本,可取得東防波堤突端燈台和高、低導燈資訊,而水路護岸四燈柱已消失。

花蓮港防波堤燈台,位於東防波堤南端燈台,位置N 23 59.2’、E 121 37.6’,1939開始點燈,圓形混凝土造塗紅色,燈高在基礎上18m、平均水面上22m,閃紅光、每4秒1閃光,閃0.4秒、暗3.6秒,第五等,200燭光,光達距離10浬。
ps. 如果說花蓮白燈塔本來是紅燈塔,會不會有點太欠揍?

花蓮港導燈(低燈),位置N 23 59.8’、E 121 37.8’,1939開始點燈,八角形混凝土造塗綠色,燈高在基礎上9m、平均水面上11m,不動綠光,光達距離11浬。

花蓮港導燈(高燈),位置N 24 0.1’、E 121 37.9’,1939開始點燈,八角形混凝土造塗紅色,燈高在基礎上17m、平均水面上20m,不動紅光,光達距離14浬。

現今各燈標狀況又如何呢?請參閱 海軍大氣海洋局 中華民國燈表p57,略過不表。


【新增記錄#2016/3/14、2016/3/15、2016/3/18

1910/10/26總督府告示第135號,與「遞信志」所述花蓮港燈竿有小差異,位置北緯N 23 59’ 15”、東經E 121 36’ 29”。其他資訊同,略過不表。
Ps. 但此經緯度數據與各燈臺表皆不同,記錄供參考。

按1931/4/15總督府告示第57號、1931/6/11總督府告示第82號,花蓮港燈竿於1931/5/29燈質變更為電燈、不動、綠光、1300燭光。

1939/10/4總督府告示第356號,與「燈台表」所述花蓮港導燈有小差異,也可以解釋為資訊更完整、精度更高。
(1) 花蓮港高燈,1939/10/1開始點燈,位置N 24 0’ 5”E 121 37’ 54”,八角形混凝土造塗紅色,燈高在基礎上16.8m、平均水面上19.9m無等不動紅光,電燈720燭光明弧全度,光達距離14浬。
(2) 花蓮港低燈,1939/10/1開始點燈,位置N 23 59’ 50”E 121 37’ 48”,八角形混凝土造塗綠色,燈高在基礎上9m平均水面上11.3m無等不動綠光,電燈450燭光明弧全度,光達距離11浬。

1939/10/4總督府告示第357號,與「燈台表」所述花蓮港東防波堤南端燈台有很大差異,不但資訊更完整、精度更高,並且其出生沿革全然改寫。花蓮港防波堤假燈竿,1939/10/1開始點燈,位置N 23 59’ 10”E 121 37’ 35”,四角櫓形鐵造塗紅色,燈高在基礎上9.35m、平均水面上13.24m,無等不動紅光,電燈,280燭光,明弧全度,光達距離12浬。

1940/4/20總督府告示第164號,1940/4/20撤去花蓮港防波堤假燈竿,同日花蓮港防波堤燈臺開始點燈,位置N 23 59’ 11”E 121 37’ 35”,圓形混凝土造塗紅色,燈高在基礎上9.35m、平均水面上13.24m,第五等紅光、明3秒、暗3秒,乙炔瓦斯燈,170燭光,明弧全度,光達距離12浬。

1940/7/21總督府告示第291號,花蓮港防波堤燈臺受暴風災害損壞,休燈。

按1942/2/28總督府告示第197號,花蓮港防波堤燈臺於1942/2/20復舊點燈,第五等,閃紅光、每4秒1閃光,乙炔瓦斯燈,燈高自基礎上18m、平均水面上21.89m,光達距離12.5浬,其他同前。

最後,為什麼台灣光復後的後來會改塗成白色的?畢竟,由港內向港外看,左紅右綠是常規,也是國際慣例(台灣為B區制),令人費解!最後,這真的是一筆遺憾,原花蓮港防波堤燈臺沒有新港燈竿幸運,現今原花蓮港防波堤燈臺已移地新建(稱花蓮港東防波堤燈杆),而新港燈竿改稱新港燈塔(自然也由紅色改塗白色了)。



【新增記錄#2016/8/14】

2016/8/1午前乍晴,抵達花蓮市現場記錄,包含花蓮港燈塔、花蓮港東防波堤燈杆、花蓮港東防波堤突堤燈杆、花蓮港西防波堤突堤燈杆、花蓮港導燈前燈、花蓮港導燈後燈。對於導燈高低一對,原有一絲希冀為未改建舊物,宣告已進化!

花蓮港燈塔。

花蓮港東防波堤燈杆、花蓮港東防波堤突堤燈杆。

花蓮港西防波堤突堤燈杆。

花蓮港導燈燈。


花蓮港導燈燈。



Remark:
1. 2016/3/12貼於Google Blogger。
2. 暫時是沒辦法貼的,擇日再訪。
3. 2016/3/14、2016/3/15、2016/3/18新增記錄,資料取自 日本國會圖書館 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府報。
4. 2016/8/14新增記錄。

2016年3月4日

八尺門燈杆(八尺門燈臺)初史略


按1928年版(昭和3年)「遞信志」航路標識篇,土木局於1921著手八尺門燈臺塔身工事,1921/12/27遞信局接替並採購燈籠、燈器,1923/4/5點燈。

位置北緯N 25 09’ 08”、東經E 121 45’ 41”,鐵筋混凝土造圓形塗黑白橫線,燈高自基礎上20尺、平均水面上25尺,乙炔瓦斯燈青光(綠光),每3秒1閃光,光力約17燭光,光達距離約5浬,常置看守,基隆燈臺管理。

按「東洋燈臺表」1924/11/1調查的版本,變更資訊:光力100燭光弱,新增資訊:明弧全度。

按「日本燈臺表」1928/5改正的版本,變更資訊:塗紅色,記事欄註明1927/10著色變更。

按「日本燈臺表」1934/5改正的版本,變更資訊:白光,光達距離約8浬,記事欄註明1934/4燈質、燭光數變更。
Ps. 燭光數數據仍是100燭光弱(未滿100燭光)。

舊籍資料至「東洋燈臺表」1938/11/12調查的版本為止,八尺門燈臺資訊即如上述。自1939至1948期間的資訊是空白的,最後一筆資料來自「燈台表」1949/3刊行的版本,已是台灣光復後的版本,抄錄如下。

八尺門燈臺位於八尺門漁港防波堤南端,位置北緯N 25 09.2’、東經E 121 45.3’,鐵筋混凝土造圓形白色,燈高自基礎上6.6m、平均水面上7.6m,電燈不動綠光,500燭光,光達距離9浬。

有一些是要說明的:
(1) 燈高自基礎上20尺(6.1m)、平均水面25尺(7.6m),自始未改變,「東洋燈臺表」在1936和1938版本內容誤為6.6m,此可由平均水面值未變可知,另可由「日本燈臺表」取得佐證。
(2) 自「東洋燈臺表」1932/12/10調查的版本起,經緯度精度才到分的小數一位,此時即已是北緯N 25 09.2’、東經E 121 45.3’。而「日本燈臺表」精度只到分(沒有小數位數),一以貫之。
(3) 關於常置看守,「東洋燈臺表」全部註明無看守,「日本燈臺表」全部註明常置看守員。

經查現今八尺門燈杆,經緯度N 25 09' 05.0", E 121 45' 45.4",位於基隆八尺門防波堤末端 Google Maps,綠色圓形鋼筋混凝土造,塔高自基礎上6.3m、燈高自高潮水面7.2m,綠定光,公稱光程8.7浬。

說句實話,這種新舊不同的描述方式,恐怕只有燈塔相關人員或老一輩當地人能知曉是否為原建物。老話一句,其功能性及史蹟接續性已然確認,實體是否仍為原建物?有之加味,無之不減脈絡絲毫,自得其樂而已(自認為…就是了)。

話再轉一下,今天在正濱漁港拍攝對岸八尺門燈杆,一旁正準備出港的漁友和悠哉的釣友都說八尺門在和平橋那一邊。是耶!歷史不斷在進程,八尺門燈杆什麼時候會改名?再不記錄,怕也要抵死而畢了(disappear)。

舊籍史料或有佚,今史記錄亦難尋,昔日燈臺八尺門,今日燈杆領正濱。



【新增記錄#2016/3/13】

按1927/11/12總督府告示第123號,八尺門燈臺於1927/10/24變更塗紅色。


【新增記錄#2016/4/14】

按1934/3/11總督府告示第34號,八尺門燈臺將於1934/4/1變更燈質,閃光白色,每3秒間閃光1秒,乙炔瓦斯燈,光力60燭光,光達距離8浬。

按1941/10/15總督府告示第935號,八尺門燈臺於1941/10/1變更燈質,不動綠光,電燈,光力450燭光。請注意,「燈台表」1949/3刊行版本所述「電燈500燭光,不動綠光」,即當為此,因為燈台表是以千燭光為單位,且小數只有一位,0.45千燭光就成0.5千燭光(500燭光)了。


【寫在最後#2016/4/14】

資料是斷續的,當然可能就會不全,特別是日領後期總督府告示明顯短缺。關於八尺門燈臺資訊,個人2016/4/14所新增記錄在官報是找不到的,請瞭解!

再加上燈臺表也不是逐年都留有記錄,這已是個人所達最大能力,所以只能說是初史略,請多諒解!

至於採用疊床架屋的寫法,是無奈!因為原有的新資料從不述說舊資料,是沒法肯定接續的,只能假設自動連結!


Remark:
1. 2016/3/5貼於Google Blogger。
2. 個人曾嘗試將燈臺表幾座經緯度假設為TWD67座標,並轉換為TWD97(WGS84),結論是可能偏離更多,原因不明,當精度誤差解。
3. 2016/3/13新增記錄,資料取自 日本國會圖書館 官報。
4. 2016/4/14新增記錄,資料取自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