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頭文字

古蹟、單車、親子,我的記錄簿。 (蝴蝶+1)

2017年1月25日

宜蘭線初史略


宜蘭線計畫是一波三折,肇始於1897臨時台灣鐵道隊調查,再經1906鐵道部改溯南勢溪過雙連坡,最終因瑞芳一帶礦業興起,定案經瑞芳、福隆、宜蘭至蘇澳,此即宜蘭線一頁傳奇。


【第一次計畫】

源於1897總督府編派五組蕃界鐵道探查隊。第一隊南部線由工兵中佐山根武亮(臨時台灣鐵道隊隊長)率領,探查恒春(恆春)往鳳山至卑南;第二隊中央線自林圯埔至東拔仔庄;第三隊由步兵大尉深掘安一郎率領,探查埔里至花蓮港;第四隊由步兵大尉鯉登行文率領,探查新店屈尺至花蓮港;第五隊北部線由宜蘭或蘇澚(蘇澳)至花蓮港。(*1)(*2)

臨時台灣鐵道隊於蕃界鐵道探查隊派遣同期,鐵道隊隊長於1897-01指派鐵道班員中島守衛以下三人、建築工和測量工各一人,調查台東地方;指派鐵道班員余村松之助以下三人和測量工一人,調查宜蘭花蓮港地方。(*3)(*4)

按「臺灣鐵道史」上卷山根鐵道隊長談話記錄,山根武亮自台北出發,由基隆經海路抵車城,路線自恒春至鳳山,再由鳳山越過蕃地達卑南,此間就恒春鳳山間約56哩,自恒春至枋藔(枋寮)線路較困難,自枋藔至鳳山為容易敷設;自鳳山至卑南約10哩,此間非穿5~6哩隧道不可,殆為絕望線路。

自卑南經璞石閣(玉里)至花蓮港之線路約百哩,此間需要短隧道3處、橋樑多處,建築上為中等以上良好線路,惟惜卑南、花蓮港兩港不夠良好,無法發揮鐵道十分價值。其後自花蓮港經海路抵蘇澚。(*5)

自蘇澚經宜蘭至基隆之線路約60哩,此間蘇澚經宜蘭至頭圍之線路極為良好,但頭圍至基隆需要開通1哩以上長隧道二箇所,有無必要造設如此大工事,當為深思熟慮的問題。(*6)

以上全程自1897-01-10台北出發,於1897-03-05歸返,費時共54日。

關於山根隊長自蘇澚經宜蘭至基隆(宜蘭線)調查記錄,目前尚無法得知,僅能在1906-11-11「漢文台灣日日新報」概略得知路徑。「當設鐵道隊時,已有數次企畫。其所主要,,於北部,由基隆廳下暖暖街,經瑞芳、牡丹坑附近,貫通蔥嶺(草嶺),過宜蘭廳管內大里簡、頭圍,達宜蘭,約60哩,」。(*7)

關於五組蕃界鐵道探查隊,其中第四隊探查新店屈尺至花蓮港,因蕃情不穩,中綴而轉往蘇澚。依山根隊長談話記錄,山根隊長認為鯉登大尉所經歷路線,恐是良好線路,將來精密調查為必要。另外,山根隊長言及,溯八里沙溪(叭哩沙溪)至花蓮港需要再踏查。(*8)

以下為個人自以為是又或似是而非的假設,僅供參考:
*1 所謂南部線、中央線和北部線,隱隱符合清沈葆禎北中南三路越嶺道,即羅大春北路(蘇花古道)、吳光亮中路(八通關古道)和袁聞坼南路(崑崙岰古道),真實情況則礙於資料有限,難以得知。
*2 第五隊是由蘇澚至花蓮港,按「臺灣鐵道史」上卷,此章標題為「東海岸線及東西橫斷線探查」,而五隊路線僅第五隊為東海岸線。
*3 中島守衛實際調查範圍是卑南至花蓮港。當時的台東支廳包含花蓮地區,台東支廳於1897改制為台東廳,而設置花蓮港廳須遲至1909改制。
*4 余村松之助實際調查範圍是蘇澳至基隆。
*5 山根隊長巡視中島守衛調查成果。
*6 山根隊長巡視余村松之助調查成果。
*7 日日新報所述「達宜蘭約60哩」,理應是到蘇澳,此符合鐵道隊長談話記錄,且可由哩程數合理推論。此已幾可認定為宜蘭線原型。
*8 鯉登大尉已探查屈尺至宜蘭境內,再經八里沙(宜蘭三星)往蘇澳。


【第二次計畫】

屈尺叭哩沙隘勇線於1905-10-02貫通,北部蕃情已顯平穩,鐵道宜蘭線議起,技手川津秀五郎於1906-02踏查復命,鐵道部隨即組織宜蘭線測量隊。

鐵道部任命技師笠野英三為宜蘭線測量主任,率技手岩田五郎、坂口亮和書記雇員5名,領日本工夫(測量)及人夫(伐採測量障害之樹木)17~18名,配屬本島人夫35~40名,於1906-05-21實測開始,工務課長新元鹿之助於1906-10-28 ~ 1906-11-06視察測量線,部長長谷川謹介於1907-01-26 ~1907-02-04視察測量線,全線於1907-02-27測量完結,費時共283日,所雇人夫於1907-02-28裁撤,測量隊和隨行警部於1907-03-01自蘇澚港起程返歸。

宜蘭線計劃自台北站分歧,經金山南路二段一帶(監獄敷地東側)、公館、景美、新店、伸丈板、屈尺、龜山(*)、烏來(*)、信賢(*)、福山(*)、舊卡拉模基(*)(今無相對應地名)、下盆(*)、雙連埤(*)、宜蘭、、蘇澳。

上列除龜山較不明確外,地名以(*)標示者,皆明確為蕃界區,且原文註明距台北里程數及海拔高度數,似有隱意,是否即為山區設站地,不得而知。

「臺灣鐵道史」中卷所記宜蘭線測量一章(第二欵第五章),實際是轉載自「台灣日日新報」,而「漢文台灣日日新報」在1907-03-14 ~ 1907-04-02期間,以短篇方式連載共8回。以下蕃地名分別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理蕃誌稿】第四卷附錄中譯對照表」為輔,個人再加註現今名稱。
日文
漢文日日新報
第四卷附錄中譯對照表
現今名稱
ウライ
宇萊
Urai
烏來
烏來
ラハウ
蚋夏
Ra'ho
吶哮
信賢
リモガン
黎毛眼
Rimogan
李莫干
福山
カラモチ
加蚋毛芝
Karamochi
卡拉莫吉
卡拉模基
シラック
時蚋區
Shirakku
希拉克
下盆


【第三次計畫及正式執行】

瑞芳一帶礦業興起,宜蘭居民翹首相望,宜蘭鐵道再次議起。

鐵道技師渡部英太郎、朝倉政次郎受命宜蘭線踏查,自1914-05-23出發,於1914-05-30歸返,踏查路線自八堵起,依序經暖暖、四腳亭、瑞芳、三爪仔、雙溪、福隆、卯澳、大里、頭圍、礁溪、宜蘭、羅東、蘇澳。並提出基隆至四腳亭和八堵至四腳亭、福隆經濱海至大里和貫通草嶺需要再比較。

鐵道部於1914-07-01任命技手真島寅三郎為測量主任,測量自1914-07-06著手,以兩技師踏查報告為標準,含比較線,全部於1915-03-27測量完成,總測量7344鎖。

1916總督府提出宜蘭線建設預算,適逢日本議會解散,再於翌1917議會同意。

宜蘭線全長預訂6334鎖,北自八堵猴硐間於1917-11-22起工,南自宜蘭蘇澳間於1917-12-01起工,南北兩向漸次推進。施工期間,歷經多次路線變更,包含1918蘇澳宜蘭間暴雨水害致河堤異動,路線微調;1918頭圍大里間改測,原計劃直線三隧道改曲線迂迴山腳,取消三隧道,哩程數增加;而最大變更是決定以隧道貫通草嶺至石城,減免迂迴濱海,最終總長為59哩(95km)。

由於宜蘭線建設期間,數次調整路徑,導致官方鐵道年報前後里程數混亂,嚴格地說,是自福隆站(澳底、控子、挖子)之後往蘇澳全部要調整。右表為1935鐵道停車場一覽,可以方便對照里程數;左表為彙整自日大正年間鐵道年報,並依右表插入各車站位置,由於自草嶺隧道工區之後的里程數混亂,就直接統稱為石城子蘇澳工區,且細分也無甚意義。 
宜蘭線 (大正年間鐵道年報)
 
鐵道停車場一覽 (1935)
里程
(對照)

名稱
分類
位置
 
車站
位置(km)
開業日
(km)
 
基隆
0
 
八堵
車站
0
0
0
0.0
 
八堵
3.8
 
0
暖暖
車站
 
 
 
1.5
 
暖暖
5.3
1919-05-05
1.5
四腳亭
車站
 
 
 
3.8
 
四腳亭
7.6
1919-05-05
3.8
第一工區
工區界
3
3
50
4.9
 
 
 
 
 
瑞芳
車站
 
 
 
9.6
 
瑞芳
13.4
1919-05-05
9.6
第二工區
工區界
6
61
 
10.9
 
 
 
 
 
猴硐
車站
 
 
 
14.2
 
猴硐
18
1920-01-27
14.2
第三工區
工區界
9
 
 
14.5
 
 
 
 
 
三貂嶺
車站
 
 
 
16.7
 
三貂嶺
20.5
1922-05-21
16.7
第四工區
工區界
10
38
 
16.9
 
 
 
 
 
武丹坑
車站
 
 
 
20.4
 
武丹坑
24.2
1922-09-21
20.4
三貂嶺隧道工區
工區界
12
52
 
20.4
 
 
 
 
 
頂雙溪
車站
 
 
 
23.5
 
頂雙溪
27.3
1923-10-21
23.5
尫子崙雙溪工區
工區界
15
 
 
24.1
 
 
 
 
 
雙溪貢寮工區
工區界
17
 
 
27.4
 
 
 
 
 
貢寮庄
車站
 
 
 
28.8
 
貢寮庄
32.6
1924-12-01
28.8
貢寮控子工區
工區界
20
 
 
32.2
 
 
 
 
 
澳底
車站
 
 
 
32.6
 
澳底
36.4
1924-12-01
32.6
控子草嶺工區
工區界
21
30
 
34.4
 
 
 
 
 
草嶺隧道工區
工區界
22
69
 
36.8
 
 
 
 
 
大里
車站
 
 
 
40.9
 
大里
44.7
1920-12-10
40.9
大溪
車站
 
 
 
45.9
 
大溪
49.7
1920-12-10
45.9
龜山
車站
 
 
 
50.6
 
龜山
54.4
1920-12-10
50.6
外澳
車站
 
 
 
54.2
 
外澳
58
1920-12-10
54.2
頭圍
車站
 
 
 
57.9
 
頭圍
61.7
1920-04-25
57.9
礁溪
車站
 
 
 
64.2
 
礁溪
68
1919-11-01
64.2
四結
車站
 
 
 
68.9
 
四結
72.7
1922-02-25
68.9
宜蘭
車站
 
 
 
72.5
 
宜蘭
76.3
1919-03-24
72.5
二結
車站
 
 
 
78.3
 
二結
82.1
1919-03-24
78.3
羅東
車站
 
 
 
81.4
 
羅東
85.2
1919-03-24
81.4
冬山
車站
 
 
 
86.4
 
冬山
90.2
1919-03-24
86.4
新城
車站
 
 
 
90.6
 
新城
94.4
1920-11-01
90.6
蘇澳
車站
 
 
 
95.0
 
蘇澳
98.8
1919-03-24
95
石城子蘇澳工區
工區界
59
 
 
95.0
 
 
 
 
 

關於貢寮站創站名稱為「槓寮」、「貢寮」亦或「貢寮庄似乎難以確認!單就鐵道年報所述工區名稱,原名應即為「貢寮」,惜年報並未明述各車站名稱。另外,大里站創站名稱是否為大里簡」疑問亦同,略過不表。最後,冬山站創站名稱「冬瓜山」,是為補充說明


【新增記錄#2017/1/27】

關於1897總督府派遣蕃界鐵道探查隊第五隊行蹤,「臺北州理蕃誌」記載撫墾署員細谷石太郎復命書,值得參考!

叭哩沙撫墾署接獲北部線蘇澳奇萊間鐵道線路勘查通知,署長小野三郎派出技手細谷石太郎及會同生蕃通事1名至蘇澳與第五隊會合。

縱貫鐵道北部班長笠川工兵大尉和隨行員7名、小隊長石丸忠實少尉率護衛兵員22名、生蕃通事1名、本島人夫40名,全隊因故而延遲一日,於1897-01-24午前8時出發。

溯行蘇澳河岸,過五里亭,再溯蘇澳河上游,進入山路,此為舊政開鑿蘇澳奇萊間舊路,途經東澳嶺、東澳、騙人嶺、小南澳、大南澳。自大南澳分二路前進,笠川大尉、石丸少尉率一組往南澳河上游方向,另一組仍沿舊路海濱前進。
Ps. 蘇澳河上游即今猴猴坑溪。

包含全村技手、細谷技手(復命書報告人)、護衛兵員6名、隨行員3名,前進至吊籐嶺下,因山勢峻險,且已無路徑,不得不踏上歸途,回程於小南澳遇笠川大尉一行返回,再於1897-01-29返抵蘇澳,細谷石太郎於1897-01-30歸返叭哩沙撫墾署。

以上為節錄自「臺北州理蕃誌」撫墾署員細谷石太郎復命書,細谷石太郎所經路徑為蘇花古道(羅大春北路)應無疑義,但文內主要人物卻是使人丈二金剛。笠川工兵大尉是何人?經查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符合工兵大尉且於1896在台者共8名,其中若要假設再符合臨時台灣鐵道隊,則僅為鐵道隊副隊長(副官)中山八藏;由於第三、四隊是步兵大尉所率領,此意即只要鐵道隊員隨行輔助或測量,率隊者不必然是鐵道隊成員,使的難以求解。另外,全村技手又是何人?真的只能吐大氣~!


參考資料:
1. 台灣鐵道史(1911日本會圖
2. 日大正年間鐵道年報 日本國書館
3. 鐵道停車場一覽(1935日本國圖書館
4.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
5.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理蕃誌稿】第四卷(1999
6. 臺灣鐵路管理局所屬車站之沿革(2006
7. 臺北州理蕃誌(1924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8.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Remark
1. 2017/1/26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17/1/27新增記錄。
3. 2017/1/28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