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劉銘傳(1836~1895)任台灣首任巡撫(1885~1891);駐台期間,延續開山撫番政策、增設郡縣、清理賦稅、設新式學堂、發展交通和礦業。
清領期,台灣鐵路以台北為中心,向東至基隆,於1891年竣工;向西南達新竹,於1893年建成,兩段共長約107公里 。
繼任巡撫邵有濂於1893鐵路全線完工奏報,「北穿獅嶺洞隧百尋,南渡龜崙則坂踰九折,路工之難如此」,形容北洞獅球嶺、南橋龜崙嶺,施工困難度相當。
ps. 劉銘傳計劃將鐵道興建至彰化,邵有濂奏請至新竹截止並獲准。
日治期間(1895~1945),因清代鐵路標準過低,路彎且急坡多;台北至基隆鐵道路線進行改良計劃、台北至桃園鐵道路線進行重新設計(放棄清領期原有路線),桃園至新竹鐵道路線亦進行改良計劃。
而清代鐵路台北至桃園廢線後,改築南北縱貫道,直至今日,仍為北桃交通要道。
九芎坑橋,北起基隆29哩7鎖,現存石砌拱橋體為日治1907(明治40年7月竣功)改築縱貫道,門額尖山橋,現稱第二尖山橋,位於台一甲 16.5k。
九芎頭坑橋,北起基隆29哩34鎖,現存石砌拱橋體為日治1907(明治40年7月竣功)改築縱貫道,門額大坑溪橋,現稱大坑溪橋(沿舊名),位於台一甲 17.1k。
坑底無名橋,日治1945資料稱第五號橋,新竹州界起4.534k,位於台一甲19.7k。
由「丁順砌」、「縱列條石發卷」判斷,無名橋類同獅球嶺隧道北口石砌前段,應(疑)為隱藏版的清代遺構。
ps. 「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報告書」直指無名橋為清代遺構。
有心尋訪者,意見如下:
1. 目前路況尚未整理;雨鞋為必備,工作手套、長袖為選配(第二尖山橋及無名橋用),另外,登山杖為選配(第二尖山橋用)。
2. 第二尖山橋(尖山橋)自萬壽路一段500巷進入,小開路,擇路下溪。
3. 大坑溪橋自萬壽路一段634巷進入,第一叉路左迴近屋直進,擇路下溪。
4. 無名橋自萬壽路一段1418號呂宅庭院進入,請先與屋主說明來意,擇路下溪(溝)。
5. 順訪壽山巖觀音寺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前檐廊石柱龍身不在正面而在內側,是為特色;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造型是男性冠戴,與一般觀音造型大不同。另有清嘉慶2年(1797)福建水師提督兼台灣總兵哈當阿贈「慈航廣濟」匾,見證壽山巖歷史;結束短短半日遊。
ps. 有看出來嗎?朝正殿是拍不到龍頭的。龍頭朝正殿,這是第一次見到。
Remark:
1. 2013/12/8 旅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