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頭文字

古蹟、單車、親子,我的記錄簿。 (蝴蝶+1)

2014年6月27日

暖暖淨水場-幫浦間、八角井樓、基隆水道貯水池記念碑


1895年日人領台,總督府為解決台灣當時的衛生問題,經由後藤新平 維基百科 推薦,延聘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維基百科 來台擔任衛生工程顧問技師。

濱野彌四郎曾師事東京帝大衛生工學講師巴爾頓,1896年巴爾頓受邀來台時,濱野彌四郎以助手身分同行,來台擔任民政局衛生課技師。

巴爾頓和濱野彌四郎在台灣各地從事衛生及水道(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1896/10提出「基隆上水下水工事設計報告書」,為一時應急對策,選擇竹子寮雙龍瀑布上方設置堰堤成聚蓄池,再因鐵道改線與竹子寮隧道工事等原因,於1897/4提出「基隆水道工事調查報告」,說明雙龍瀑布上游來自三條支流,水質調查雖有不錯的成績,但其中二條被引水灌溉為耕地用,夏季水量恐有不足,遂提出新水源預定地為暖暖街西側的東勢溪與西勢溪,並設立濾過池、沉澄池、淨水池等,另考慮人口增加後需要設置聚蓄池。計劃以東勢溪與西勢溪合流點下游設置堰堤,直接供水至市區,先解市區用水渴望;與此同時,濾過池、沉澄池、淨水池等設置著手,以使水道完備。

第一期工事於1898/3開始,以原設計案(基隆水道工事調查報告)為基礎;第二期工事於1899~1890繼續執行,歷經水害(1899/9/231899/10/1)復舊及設計變更線路改築,全部工程1902/3竣工。主要內容包含西勢溪上游第一堰堤、水管橋、一號井(原水井)、沉澄池(沉澱池)、二號井(分水井)、濾過池(過濾池)二座、三號井(給水井)、砂洗場、倉庫、事務所、東勢溪與西勢溪合流點下游第二堰堤(優先完成,直接供水,先解市區用水渴望),及其對應管線。
ps. 本篇僅討論及記錄水源至淨水廠範圍,不述及淨水廠出水至基隆市區。
ps. 現今官方稱第二堰堤為暖暖溪攔河堰、稱過濾池(濾過池)為慢濾池。

第一次擴張工事以西勢溪夏季渴水不足為考量,設置補水唧筒。包含1908/3登錄一台雙並直働唧筒(幫浦),送出管4吋;另一台於1915/12登錄橫置型井口式唧筒,送出管5吋。
ps. 本次擴張工事包含1914年送水幹線對應鐵道複線配合工事,及市區管線擴張工事,略過不表。

1917年施行第二次擴張工事,增設淨水池、淨水井、濾過井;並將加高第一堰堤增加儲水量編列於1918年預算及執行。

按基隆水道貯水池記念碑文,西勢水庫(暖暖水庫)於1923/12/12開工,1926/7/20竣工。
ps. 「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所述,大貯水池(西勢水庫)於1923(大正12)年度著手設置,於1925(大正14)年竣工。碑文應為誤植,詳後記

以上基隆水道之暖暖淨水場文史,取自臺灣水道誌(記錄至1918年),與文化資產局資訊略有不同,茲將文化資產個案導覽節錄「簡要描述」如下:
1895年日人領台初期,總督府為瞭解決台灣當時的衛生問題,於1896年提出建設上下水道(給水、排水)設施計畫,1897年巴爾登結束第二次調查後,提出《基隆水道工事調查報告後積極實施衛生改善工作,1896年基隆衛生工程調查與設計開始進行》,建議將基隆水道的水源設置於暖暖街西側的西勢溪上游地帶,設置水壓儲水及淨水廠。1898年基隆水道工程動工,1902年完工,十月正式開始給水。水道完成後,暖暖水源地又於1908年、1917年、1923年分別增設濾過池、濾過井、淨水池、淨水井等工程。二戰後由水源處接管,並改名為「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區管理處─新山給水廠、暖暖淨水場」。


【遊記】


2013/11/17
假日走訪古蹟景點成了這兩年多來親子遊的主要目標,小奕已是樂在其中。路經暖暖親水吊橋(公園),隨手拍。

這道堰堤在「臺灣水道誌」稱為第二堰堤。
ps. 臺灣水道誌、臺灣水道誌圖譜是2014/6/16發揮探究精神,取自「日本國會圖書館」。

幫浦間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登錄為基隆市歷史建築,屋身簡約高雅,散發著濃濃古典建物風情,總是令人佇足欣賞。

此幫浦按「臺灣水道誌」所載,當為1908/3登錄的雙並直働唧筒。百年機械設備,個人由衷期望、盼望它能再現風華,雖然可能是癡人夢話。


前方抽水井早已廢棄,積土幾近地面同高,堵塞住過往盡忠職守的豐功偉業,知者無多。

暖暖淨水場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仍在作業,進入參觀八角井樓需要按程序團體申請,雖然這次無緣,但總有機會登門造訪的。



2014/6/8
經由同學FB認識基隆在地人 基隆旅遊,並且參加二次活動 岸鱗墩砲台、萬人頭堡壘、仙洞砲台 北方三島-花瓶嶼、彭佳嶼、棉花嶼,使我能在假日順利造訪一些無法隨性到達的地方,真是超讚的。參觀暖暖淨水場是要申請的,獲知2014/6/8活動包含暖暖淨水場,哈!個人在基隆古蹟(含歷史建築)的記錄又將推進一處(僅餘木山砲台),怎可錯過!!!

山東大哥是社大講師,嘹亮的語言,配合頭手身軀簡單的肢體動作,使得解說更顯生動;淨水場廠長也是此行的導覽員之一,聲音雖然較為含蓄,也是從旁補充導覽說明。瞧瞧,學員各個撐著傘給團團包圍。

西勢水庫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資源局 又名暖暖水庫,於1926/7竣工,為台灣第一座公共給水(自來水)水庫。


這是水壩下方排砂道,已堵塞廢棄不用。 

由廠長帶隊進入水庫內部,「基隆水道貯水池記念碑」立時成為大家目光的焦點。

壩頂積水濕滑,大夥小心慢行。

壩前水瀑奔騰,壩後水庫靜默,不過一線之隔,心向瀑似紛亂,轉對庫卻寂平。學員夥伴們已跟著講師往庫內前進,只幾位仍不捨離去;難得壩頂悠遊,我喜歡再多留一會兒,享受內心孤獨及短暫行為的囂張。


右側是山林,左側是水庫,沿著明顯路跡往庫內深入;前方傳來的陣陣交談言語,引導著落隊者的正確方向,山東大哥已將大家帶往岔路前進。這位是參加基隆旅遊三次所認識的陌生同好友人。

遠方青山雨濛,這裡是水庫管制區裡的秘境。山東大哥住暖暖,小時皮得很,就愛鑽水庫嘻戲,這是山東大哥兒時的回憶。

折回。東勢溪和西勢溪合流點雙生土地公廟,隨手拍。


進入淨水場。廠長大哥熱心依序解說所經過的各個淨水設施。我應該不是個好學生,上課時是四處張望,心不在焉。我的職業是做工程的,說句實話,我已懂了,就只想找「八角井樓」而已。

這是「臺灣水道誌」所稱的一號井,可以稱為原水井。

八角井樓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登錄為基隆市歷史建築,內為圓井,外為八角樓,現為閒置。這是「臺灣水道誌」所稱的二號井,主要負責由沉澱池(一座)接水進(閥門控制)過濾池(二座)。



淨水池、過濾池、幫浦間,隨手拍。「老師再見,謝謝老師」、「同學再見」,結束基隆暖暖雨中遊。



2014/6/22
2014/6/16一時興起,利用網際網路進入「日本國會圖書館」找尋基隆水道相關資料,沒想到,真的賺到了。接下來的幾天下班,還真是快樂的痛苦,實在是因為我的日文太破了啦~!!!再來呢?當然是要現場補記錄,又若可再訪淨水場人員,或和文史者切磋所知,就更完美了。



這是已重建並廢棄的量水器室。

按臺灣水道誌及圖譜所示,原1917/6~1918/3興建量水器室為木造屋。

沿水源路南行往水庫方向,道路右側發現已改建並廢棄水管橋墩二座,隱藏在不知名溪溝,若未刻意尋找,必是經過錯過。此水管橋應為全台首座自來水水管橋,除非淡水(滬尾)水道也有水管橋。


道路左側即為義興祠,留下記錄。

續行,部份廢棄水管裸露,鉚接?太酷了!做工程超過20年,這是第一次見到鉚接鋼管。我有看錯嗎?


我不懂水庫和淨水廠的實際操作,但是,今天西勢水庫沒有溢流,大概是供水進基隆市區了。沒把握!
ps. 現今基隆市區常態供水為新山水庫,西勢水庫僅為備用。

這是第一堰堤,按臺灣水道誌記載,加高三尺編列於1918年預算及執行。

第一堰堤旁左岸可見廢棄水管,這是山東大哥在2014/6/8導覽解說的。當日天雨路滑,山東大哥基於安全理由,建議大家下次再看。

補拍記錄完成,折回。網絲蛺蝶,隨手拍,這裡的蝶兒真不少,鳥兒也不少。

返抵暖暖淨水廠。今日是突然造訪,雖然淨水廠大門深鎖,但人總是要吃飯;休息和傻等是我選擇的方法。就蹲在地上,馬路當紙,徒手作畫,廠方人員耐心地聽我分段解說及圖解,只因現場新舊混雜,我的疑問已超過他的所知,建議我再次參觀時提問。這是無奈的,不能強求,只好再隨緣了。


【文史疑點及推論】



1. 幫浦間竣工年理當在1908,而非為目前官方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資料1902年。按臺灣水道誌記載,第一台幫浦(唧筒)登錄於1908/3,第二台登錄於1915/12,且明確說明幫浦為第一次擴張工事內容,故幫浦間理當在1908年竣工(或稍早)。

2. 八角井樓竣工年理當在1908,而非為目前官方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資料1902年。按個案導覽說明及臺灣水道誌圖譜(1918/8圖面),由幫浦間泵送第二堰堤水源可至分水井(二號井)作為清水井(淨水井)用,所以加蓋(八角井樓);若第一台幫浦登錄於1908/3,則分水井房(八角井樓)理應在1908年竣工(或稍早)。

3. 承前引申,按臺灣水道誌圖譜,泵送第二堰堤水源可至原水井(一號井),原水井又可直通淨水井(?),則為何一號井不加蓋?莫非此僅為多項選項之一?個人假設並認為泵送第二堰堤水源至原水井(一號井)僅是單純補充水源之意,仍需經沉澱、過濾,再提供至市區潔淨的自來水(水道水)。
ps. 按臺灣水道誌圖譜,分水井(原水井)、分水井(八角井樓)、淨水井皆有不知用途管線,礙於圖譜資訊仍嫌不足,個人判斷部份管線(4”/5”/6”?)來自幫浦間。此需將各井逐一假設及說明,太費唇舌,僅為記錄待解,略過不表。




4. 按臺灣水道誌,1902/3竣工時,存在有一、二、三號井;另於1917年第二次擴張工事增設淨水井。但是,臺灣水道誌圖譜(1918/8圖面)卻未標示三號井,是消失?實在令人懷疑!就現有資料而言,這應是可解的、可推論判斷的。已知(1)東勢溪與西勢溪合流點下游設置堰堤,直接供水至市區,先解市區用水渴望。(2)三號井是給水井。此意即1902/3之前(尚未竣工),先由第二堰堤取水供給,再於1902/3竣工時,依序經第一堰堤取水、淨水廠處理,再供給市區潔淨的自來水;此時,三號井應有三個14”管口,分別為第二堰堤取水口、淨水廠給水口、通往市區幹管口,而且以三通管連接,及閥門控制何處出水(因為過濾池水位高於三號井)。當安裝第一台幫浦之前,淨水廠給水通往市區幹管改線(直通),廢除第二堰堤直接供水,三號井改為幫浦抽水井,如此,個人假設並認為三號井改建成幫浦抽水井是非常可能的。

以上所有佐證資料取自臺灣水道誌、臺灣水道誌圖譜,點圖可放大;有興趣者,請自行連結及延伸閱讀。


【額外記錄】

按「基隆水道貯水池記念碑」下方大理石「基隆水道儲水庫工程概要」刻「儲水庫」、「中華民國」等字樣,根據熟諳日語友人所述,日語沒有「儲水庫」用語,原文應同紀念碑採「貯水池」三字,所以,此碑非為原物或為新增,「大正」字眼也理當為「中華民國」了;更重要的是,此碑文似乎沒有改刻的痕跡。


【後記、文史補充#2014/7/17

1. 以上主要文史內容於6/276/28二次向文資局提出勘誤反應,勘誤內容包含暖暖淨水場、幫浦間、八角井樓共三項;6/30獲得基隆文化局初步回應,7/8獲得文資局修正「八角井樓竣工年在1908年」通知。

2. 此亦即文資局、基隆文化局依然認定「幫浦間竣工年在1902年」。再引申推論,幫浦間原為第二堰堤(三號井)監管室,至1908年安裝第一台幫浦後,始真正有「幫浦間」功能。說實在的,個人仍然認為「幫浦間竣工年理當在1908年」,可惜無法直接佐證

3. 1937(昭和12)年11月「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所述,考慮市街急速膨脹,擴張工事繼續,大貯水池(西勢水庫)於1923(大正12)年度著手設置,於1925(大正14)年竣工,本次擴張工事(第三次)包含其他工事於1927(昭和2)年3月竣工。給水預定人口八萬人,給水量10,000立方米,及船舶預定給水量1,944立方米。
ps. 「基隆水道貯水池記念碑」下方大理石「基隆水道儲水庫工程概要」,錯刻為中華民國151926)年竣工。

4. 1937(昭和12)年11月「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所述,第四次擴張工事於1934(昭和9)年11月著手,於1937(昭和12)年2月竣工。

5. 1937年之後還有文史嗎?當然有!貼上一頁佐證,略過不表。若再考下去,實在已沒味,就此打住。
ps. 以上所有圖件2000x1500,可點圖放大。


【文史補充#2014/7/23

1. 按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08/10/10出版「臺灣寫真帖」,並凡例說明寫真帖為1908年後半年初開始蒐集,提供八角井樓竣工年月的可靠佐證及幫浦間竣工年月的謎霧。

2. 第一張寫真佐證八角井樓於1908/7~1908/10之前即已完工,這是完全可理解的。

3. 第二張寫真佐證幫浦間於1908/7~1908/10尚未開始建造,這是難以推論的。按臺灣水道誌所述,第一台幫浦於1908/3登錄(原日文為「据付」),全文未說明安裝年月,現經由新的佐證(1908/7~1908/10寫真帖),亦使幫浦間竣工年月如入五里迷霧。姑且只能認定幫浦間必於1908/7~1908/10之後完工;更甚者,再考慮建造、安裝及試車工期,還須推延至少二個月以上(1908/9~1908/12之後完工)。

4. 以上所有佐證資料取自臺灣寫真帖;有興趣者,請自行連結及延伸閱讀。
臺灣寫真帖 日本國會書館:臺灣寫真帖


【文史補充#2016/2/13】

關於幫浦間竣工年月的謎霧,按1918、1941年版臺灣水道誌所列各期工事費用表並比對,已可明確得知第一次擴張工事僅設置幫浦,沒有設置任何建物(無建物費用支出)

第二次擴張工事(1917/4~1921/4)於1918~1920共三個年度內含有建物費用共計15,537.5-,但無從得知包含有那些建物基於幫浦操作及管理有其需要性,個人自以為是的推論幫浦間在1918~1920期間完竣

佐證貼圖翻拍自國立臺灣圖書館1941年版臺灣水道誌,點圖可放大。



實在沒想到,此篇自貼文迄今已過一年半,而最後居然把幫浦間給年少了~!


Remark
1. 2013/11/172014/6/82014/6/22旅記。
2. 2014/6/27發佈於Google Blogger
3. 2014/7/17新增後記、文史補充。
4. 2014/7/23新增文史補充。
5. 2016/2/13新增文史補充。
6. 2016/9/23日文「据付」應譯為「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