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基隆設立海關支關,建設桶盤嶼標杆(*1),鐵造,高42尺,單桅塗黑色,桅上戴板條,面海側塗白色(*2)。
1898當局計劃建設桶盤嶼燈臺,海軍幕僚意見變更,擇定新址萬人堆鼻,委託航路標識管理所處理燈籠(*3)、燈器等組件設計及組裝調整。
1899/4燈臺建築著手,技師大澤正業(*4)、工事主任技手田口敬太郎擔當。
1900/2/24竣工,工事費金約46,500-。
1900/3/3總督府告示第18號,基隆燈臺將於1900/4/1點燈,位置N 25 9’ 14”、E 121 44’ 25”,燈臺建築為磚造圓形塗白色,燈高自基礎上28.5尺、水面上133.5尺,第五等,不動白色,明弧150.6~346.6deg,紅光分弧180.4~186.4deg標示新瀨礁,光達距離15浬(*5)。
1900/4/1燈臺看守松下鉚太郎點燈(*6)。
1902/2/26任命松下鉚太郎為基隆燈臺所所長(*7)。
1913/5/10舊石油火口撤換為高壓乙炔瓦斯燈,閃白光、每3秒隔2秒、三連閃,光力1200燭光,光達距離17.5浬(*8)。
1932/9/1改用電燈,白光、明4秒、暗2秒,光力9000燭光(*9)。
1939/9/6紅光分弧變更為179~187deg標示新瀨礁(*10)。
備註如下:
*1 此為晝標,未安裝燈器。
*2 建造年代不明。
*3 即燈器外罩、燈塔上方的鐵框玻璃窗。
*4 白沙岬燈臺亦由總督府技師大澤正業擔當。
*5 已合倂1900/6/28總督府告示第57號(原1900第18號告示於第57號修正)。
*6 按總督府職員錄,1900基隆燈臺常置看守三名:松下鉚太郎、龍田登、藤林豐吉。
*7 個人解釋松下鉚太郎原為所長代理,1902/2/26真除。
*8 取自1913/5/2總督府告示第91號。
*9 取自1932/9/8總督府告示第127號。
*10 取自1939/9/6總督府告示第312號。
關於以上基隆燈臺各項數據,對照各版燈臺表至1949版本,除精度問題外(各版燈臺表表列精度低於總督府告示),皆為符合。
關於光力對應光達距離,雖與現今燈光射程圖(Luminous Range Diagram)有明顯差異,仍按當時數據。
【新增記錄#2016/4/22】
以下轉載自臺灣文獻別冊40號p32-:
清朝的淡雞通商稅務司向臺灣總督府所提出的燈臺設置經費,包括淡水燈臺5345元、建設中的基隆燈臺313元。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00000032011018)
此意即基隆燈塔的前身還存在一座1895興建中,且未面世的基隆燈臺。顯然地,應是未出世即夭折,又或即是桶盤嶼標杆(未裝燈器)?亦為可能。
【新增記錄#2016/4/23】
清國時代基隆海關寫真,翻拍自1931基隆誌。
築港著手前之基隆港平面圖,取自1916基隆築港誌圖譜。
基隆燈臺寫真,翻拍自1934我が基隆。
Remark:
1. 第一張地圖取自台灣百年歷史地圖1904臺灣堡圖。
2. 第二張地圖翻拍自1947台灣沿岸港灣狀況勘查報告書,紅色圓圈即為當時的燈標,包含1948廢止的球子山假燈杆。
3. 貼圖前3張為2013/8/25家旅記錄,其他為2014/4/12參加文化之旅記錄。
4. 2016/4/18貼於Google Blogger。
5. 2016/4/22新增記錄。
6. 2016/4/23新增記錄,資料取自國台圖 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