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頭文字

古蹟、單車、親子,我的記錄簿。 (蝴蝶+1)

2021年12月4日

埔里水道


埔里街長1921-10-03稟請水道布設,台中州知事1922-01-13副申,總督府1922-01-26許可(*1)。埔里街現有1805戶、8159人,街民用水井六箇所,給水常不足感,渴水期各賃人夫,每朝三時競相汲取,天明即已困窘,人夫相爭,水質愈濁,衛生憂慮。近來橫斷道路開鑿,電力大工事起工,產業興振趨勢,水道對策必要。

耶馬溪南邊溪(*2)設置集水井取入原水,重力自然流下至淨水場,配水幹線延長至市街分歧。給水預定人口10,000人、1,250CMD、預算額190,000円。
(1) 集水井:D2.73*3.03mD,RC造。
(2) 分水井:D2.73*2.42mD,RC造。
(3) 過濾池:二室,每室為上部22.73*18.6m、底部21.27*17.3m、深2.42m,RC造。
(4) 過濾井:D3.64*3.33mD,RC造。
(5) 淨水池:15.76*13.64、有效水深2.12m、容量440m3,RC造。
Ps. 前導字D=Diameter,後尾字D=Deep,所有尺寸以內部尺寸表示。所見日治期圖紙中尺的單位有日尺、英尺(英呎)、公尺,甚至夾雜混用

埔里水道1922-11-08起工,1923-03-31竣工,1923-05-08使用許可,再於1923-11-18竣工式、1924-01-31落成式(*3)。總工事費150,363円,州費補助75,000円,餘為街費負擔。




戰事影響,經費短絀,養護欠周,暴雨山洪土石淹沒取水口。台灣光復後,於1948-04自南烘圳設臨時取水口,導入淨水場,暫作維持。給水量已不足當時人口,實行分區配水制度。

事業勃興,人口激增,為解決飲水危機及地方發展。計畫新建取水口和沉澱池、增建慢濾池,並於市區西南約2km南烘溪畔新設集水井為第二水源,原水經消毒後,直接泵送供水,計畫合併供水25,000人、3,750CMD。1952-06興工,1953-04工程完竣。耗資NTD. 1,560,000元,美援補助和地方自籌各半。

Note:
(*1) 日期與【臺灣水道誌w/圖譜(1941)】紀錄誤差一日,此按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紀錄。
(*2) 耶馬溪是地名,南邊溪是溪名。不論是【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或【臺灣水道誌w/圖譜(1941)】紀錄皆稱南邊溪。
(*3) 於1923-11-18竣工式。再因能高郡役所於1924-01-29~1924-01-31埔里公學校舉辦教育展覽、學藝演習、衛生展覽等三日活動,水源地再於1924-01-31落成式,共襄盛事。

Ref.: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昭和04~16年度)】
【臺灣水道誌w/圖譜(1941)】
【臺灣自來水誌w/附圖(1977)】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 00010529015】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 00003738001】
【臺灣日日新報(1923-11-19)】
【臺灣日日新報(1924-01-27)】
【臺灣民聲日報(1952-03-19)】
【臺灣民聲日報(1961-10-19)】

=+=+=+=+=+=+=+=+=+=+=+=+=+=+=+=+=+=
經由圖紙判斷,日治期埔里水道水源地淨水設施對稱中軸線。藉由同好 JUST A BALCONY 紀錄,基本上,已可初步認定仍為原配置,雖仍需現場尺寸量測確認。手邊現有圖紙中,過濾井沒有上家(地上建物)、淨水池出入口室沒有詳圖,也短缺事務所圖紙,此還需查找舊資料予以補齊。

個人曾吃了幾次淨水場的閉門羹,這是淨水場人員的職責,錯的是自己的冒失。不過,門前走走,訪談當地住家,主題式的遊歷,初衷不變。
現今淨水場大門。

淨水池出入口室。

事務所。


Remark:
1. 2021/12/5初稿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21/12/6、2021/12/31校正

魚池水道


這篇是2021-07-16公視公視新聞網所引起,新聞提供南投魚池自來水源頭「水道頭瀑布」重要資訊。重拾舊筆記,閒暇撥冗串聯走讀是我的樂趣。

=+=+=+=+=+=+=+=+=+=+=+=+=+=+=+=+=+=
因應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計畫,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興造司馬按宿舍含水道於1919-04竣成。選用水社大山中腹瀑布,設攔水堰堤,三吋管延長2,600m,經六座調整井導入貯水池。
調整井:1.1*0.9*1.6mD。
貯水池:15.9*10*1.9mD、容量302m3。

整體水力電氣工事完竣,無償讓渡。魚池庄新設配水幹線,經調整井延長至市街分歧。給水預定人口2,700人、486CMD。1934-10-10起工、1934-11-30竣工,1935-04-03於魚池公學校舉行水道落成式。總工費額16,000円,州費補助2,500円,餘為庄費負擔。
調整井:D2*3.6mD,RC造。

=+=+=+=+=+=+=+=+=+=+=+=+=+=+=+=+=+=
文史作業告了,召喚Google大神支援,幸運地,已有前人紀錄,甚者,疑似1919-04完竣調整井可能存在至少一座。
Ps. 貼圖取自雨林老爬雨林老爬的部落格。

抵達現場只能說遺憾。調整井已不存疑似水泥道路覆蓋、新設人孔,攔水堰堤破敗不堪。宣告無緣~!

取入口集水井、輸水管
順手記。



Ref.:
【臺灣水道誌w/圖譜(1941)】
【臺灣自來水誌w/附圖(1977)】
【臺灣日日新報(1935-04-06)】

Remark:
1. 2021/12/5初稿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21/12/6校正

2021年11月6日

國姓水道


台中州能高郡管下國姓庄,從來河溪汲水使用,公共衛生設施需要。

國姓水道給水預定500人,計畫當時300人,1928-01-18起工,1928-03-30竣工,總工費3,256円,州費全額補助。水源選用竹坑溪,取入口堰堤、沙溜井導水、過濾池淨水,二吋鋼管延長1,255m,送水至庄役場附近,二座給水槽供水,公眾利便。
(1) 堰堤:鵝卵石築造。
(2) 沙溜井:鵝卵石築造,D1.82*2.73m。
(3) 過濾池:鵝卵石築造,二座,每座上端6*3.15m、底端4.55*2.55m、1.18m水深。
(4) 給水槽:RC造,3.33*1.82*2.42mH。每座給水槽設置5個給水口。 

展開水道圖譜,開啟「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切換地圖比對,選用「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前置作業,神遊筆耕,假想目標地座標E 120.8606, N 24.0317,Google Maps街景模式,所有建物已不存,現場留存石刻「水の法」,來日造訪。

Ref.:
【臺灣水道誌w/圖譜(1941)】

=+=+=+=+=+=+=+=+=+=+=+=+=+=+=+=+=+=
【新增記錄#2021/12/5】

2021/12/4造訪當地民家,確認此位置曾為日治期國姓「水道頭」。

現場石刻「水の法」為日本近自然河川工法專家福留脩文先生來台指導紀錄。


Remark:
1. 2021/11/7初稿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21/11/27、2021/11/30校正。
3. 2021/12/5增刪。

2021年10月17日

台北水道第二次擴張(草山水道)


百貨流通,人口累增,街衢膨脹,估算1925給水達126,000人,淨水設備屢處滿載,餘裕憂慮,對策急要,調查研究選擇大屯山方面湧泉水源計畫(*1)最為適切有利,1924-02-06水質取樣試驗(*2),1926-08-26殖產局囑託市川雄一提出第一、第三水源「調查書」,1927-04-23工學博士佐野藤次郎任市尹囑託,隨即於1927-05-07提出「報告書」(*3),包含設計方針及內容,1928-03-08擴張工事認可。台北水道第二次擴張,新設水源28,800CMD,合併現有給水預定320,000人、每人平均消費0.167CMD,合併設計總供水量53,440CMD(*4),總預算2,500,000円。
Ps. 貼圖為台北水道擴張工事設計圖,取自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541003】。


市役所設立臨時水道擴張課,成立草山、三角埔、士林事務所,1928-04-18
草山事務所鎮祭。用地買收、水源協議、佃作補償、家屋移轉,工事著手。工程於1929-04-01起工,設計變更前後三回,項目主要包含廢止第三接續井、變更發電所位置、隧道型貯水池改普通土覆型、新設配水井、災損復舊、…等,全部工程於1932-03-31竣工,1932-07-23使用許可,完竣總工費2,142,134円。
Ps. 貼圖取自國立台灣圖書館【臺灣水道誌w/圖譜(1941)】。

完竣主要設施依序如下:
1. 第一水源取入井:取水井1.7*2.0*1.1m,外部建物2.8*6.4*3.6mH粗石砌牆、RC屋頂。1928-09-07起工,1929-06-30竣工,門額「滾水頭」。

2. 第一接續井:接續井2.4*2.4*2.4m,外部建物4.2*4.2*3mH粗石砌牆、RC屋頂。1928-10-17起工,1929-05-10竣工。
3. 第一水管橋:槽型鋼桁橋1*21mL、橋腳粗石砌,1928-05-07起工,1928-11-16竣工。
4. 第二水管橋:槽型鋼桁橋1*21mL、橋腳粗石砌,1928-05-07起工,1928-11-16竣工。
5. 第二接續井:接續井2.4*2.4*2.4m,外部建物4.2*4.2*3mH粗石砌牆、RC屋頂。1928-11-26起工,1929-04-30竣工。(*5)
6. 第三水源取入井:取水井1.7*2.0*1.25m,外部建物4.2*7.0*4.25mH粗石砌牆、RC頂。1928-10-11起工,1929-07-31竣工,門額「湧泉臺」。(*6)

7. 草山水管橋:橋體RC造,內部1.995*48.4mL,一側為第一水源導水鐵管、一側為第三水源導水暗渠,1928-10-01起工,1929-06-12竣工。

8. 氣曝室:建物RC造,面積9*5.5m。第一水源在此氣曝後,轉入連絡井會合第三水源。1928-09-04起工,1929-10-31竣工。
9. 連絡井:第一、三水源匯入連絡井2.4*2.4*1.7m,外部建物4.2*7.0*4.25mH粗石砌牆、RC屋頂。1928-07-24起工,1929-05-10竣工。

10. 調整井:水槽11.2*3*3.75m,外部建物13.22*5.02*3mH粗石砌牆、RC屋頂。1928-04-01起工,1929-08-31竣工。

11. 發電所:建物RC造,內置水輪機、發電機機組,1930-06-23起工,1931-01-24竣工。與調整井高差208.79m,有效水頭204.85m,發電容量約500kW。所發電力售予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線路連接至士林變電所。

12. 貯水池:貯水池RC造,74.99*40.542*4.043m,池頂覆土。內部中央走道1.524m寬,貯水池分二,各池36.249*39.909*3.673m,有效水深3.285m,池中設導流壁,有效容積9,000 m3。池頂設排氣管60個,中央走道兩側設排氣塔供人員進出,1930-02-18起工,1931-03-31竣工,門額「活水頭」。通水試驗期間,池壁及底部部分龜裂,復舊保鞏及設計變更,1932-02-28竣工。(*7)

13. 配水井:配水井D2.438*4.572m,外部八角建物磚牆、RC屋頂。
14. 量水室:建物9.89*6.25*3.6mH,石牆、RC頂。(*8)
Ps. 以上寫真取自中研院台史所圖書館【臺北市水道誌(1932)】。

Note:
(*1) 由水道擴張工事「理由書」可以得知大屯山方面湧泉水源為1918調查結果。
(*2) 「水質試驗成績書」記載1924-02-06取樣。
(*3) 「調查書」和「報告書」皆僅述及第一、第三湧泉水源,顯然此時已將第二水源排除在外。
(*4) 關於記載供水量、總工費,各版本略有差異。此按【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昭和15年度)】紀錄。
(*5) 若依【臺灣水道誌w/圖譜(1941)】記載,第一、第二接續井為同日起工、同日竣工。此按【臺北市水道誌(1932)】記載。
(*6) 關於門額刻字,部份已有模糊,推論應為「滾水頭  昭和四年四月  臺北市尹  田端幸三郎」和「湧泉臺  昭和四年四月  臺北市尹  田端幸三郎」。有趣的是,「滾水頭」顯得富有韻味,「湧泉臺」是正經八百,相比大不同。更有意思的是,二者在昭和四年四月皆尚未完工,且此時田端幸三郎隨即轉任新竹州知事。
(*7) 東西兩側排氣塔磚造RC頂,西側門額「活水頭  昭和六年早春  臺北市尹增田秀吉」。
(*8) 今已不存。原事務所、量水室和宿舍已合併改建,現為「陽明營業分處」。

Ref.: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昭和04~16年度)】
【臺灣水道誌w/圖譜(1918)】
【臺北市水道誌(1932)】
【臺灣水道誌w/圖譜(1941)】
【臺灣自來水誌w/附圖(1977)】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010541003】

走過路過專訪過,以下為個人拍照紀錄,分別自2012迄今。
第一水源取入井


第一接續井

第一水管橋

第二水管橋

第二接續井

第三水源取入井


草山水管橋


調整井

發電所

貯水池


配水井


Remark:
1. 2021/10/17初稿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21/10/23、2021/11/7校正

2021年9月14日

阿緱水道


阿緱平野,物資集散,鐵道開通,市街發展。古來水土苦惡,死亡統計偏高,消化疾病患者和死亡率逐年遞加,喚起警戒。1913-07阿緱街區48井檢驗水質,33井不適飲用,硝酸、亞硝酸及阿摩尼亞等多少有害性物質,公共衛生需要,水道建設議起。

因應轉入人口激增,給水預定15,000人,計畫工事預計三個年度、預算294,000円。設施依序
(1)共用現有打狗水道(後稱高雄水道)引入口、唧筒室(泵浦室)、水源分水井,新設唧筒和揚水幹線平行於現有打狗水道揚水幹線
(2)共用打狗水道沉澱、過濾等設施
(3)新設連絡井(即淨水池)30,000立方尺、新設送水幹管至阿緱街分歧及延長至歸來庄(臺灣製糖會社基地)

阿緱水道1914-08-18起工,1916-10-1先行供水阿緱街,1917-08-25延長至歸來庄,全部工程完竣總工費275,658円。

街庄發展,合併整合,1933升格屏東市,相應人口飛躍成長,1936水道基本計劃變更竝擴張工事立至此,將與高雄水道分離獨立。





先行神遊筆耕至此,量水器建物尚存來日造訪。
Note:
阿緱水道量水器上家建物費於1916支付,理當不晚於1916完竣。

Ref.:
【臺灣水道誌w/圖譜(1918)】
【臺灣水道誌w/圖譜(1941)】
【臺灣自來水誌w/附圖(1977)】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006172003】


Remark:
1. 2021/09/14初稿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21/09/15、2021/09/20校正。

2021年9月3日

北投第三水源


北投水道1911-03-13起工、1911-06-20竣工,設計給水(*1)單日每人6立方尺、計劃4,000人口所要量,總工費18,450円。

人口快速持續增長,夏季嚴重缺水,管線需要修補和加大管徑,第一次擴張工事於1928-07-19提報、1929-05-23批准、1929-07-01著手、1929-11-20竣工、1929-12-24臨時使用許可、1930-04-03使用許可,設計給水1,250CMD(*2)、5,000人口所要量,總工費18,000円(*3)。

北投水道第二次擴張,於1931-11-21申請、1932-03-18認可,新增第三水源取自頂北投紗帽山天然湧泉,依序設置取入口水槽、第一調整井、導入溫泉源地「第一泉源」支線淨水池、第二調整井,和給配水管,含北投水道前期工事,合併給水預定10,000人口所要量、2,500CMD,1932-03-28起工、1933-03-30竣工、全部工事1933-04-18使用許可,總工費48,643円。


Note:
(*1) 關於給水量,按【臺灣水道誌(1941)】紀錄為單日670立方米,按【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昭和14年度)】紀錄為單日667立方米,若依初始設計換算則為667.835CMD(=6/35.937*4000)。關於各年報各水道數據偶有不同,甚至在【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昭和15年度)】紀錄北投水道劇降為單日332立方米,是否為年久失修、管路淤塞、漏水嚴重,亦或重新實測後表報,權且略過
(*2) 文明日增,需水越大,關於設計給水,北投水道此時的單日每人設計給水量達0.25立方米。以【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昭和08年度)】紀錄為例,北投庄給水可謂傲視群全台街庄,並超越北高二市單日每人設計給水量0.166立方米。雖然第一的寶座是台中市驚人的0.333立方米單日每人設計給水量。
(*3) 關於總工費,【臺灣水道誌(1941)】明載工程細項與支出,此按【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昭和04~16年度)】紀錄。
(**4) 按【臺灣自來水誌(1977)】所述,1941第三次擴建,增闢大坑溪水源,敷設送水管於頂北投橋邊與第三水源送水管連接。經查【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昭和17年度)】,不論在「既設水道」、「擴張工事中」、「將來擴張或新設」的三份水道清單內,皆無紀錄。

Ref.: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昭和04~16年度)】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昭和04~17年度)】
【臺灣水道誌(1918)】
【臺灣水道誌(1941)】
【臺灣自來水誌(1977)】
【臺灣自來水誌附圖(1977)】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010651002】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典藏號:00010802001】

=+=+=+=+=+=+=+=+=+=+=+=+=+=+=+=+=+=

啟動桌前模式:
1. 展開水道圖譜,開啟「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切換地圖比對,選用「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2. 移動地圖將假想目標地置中,開啟座標,取得GPS。
3. 手機輸入GPS座標,開啟導航。



就個人的經驗,日治期舊地圖必定有誤差。慶幸地,假想目標地明顯位在已開發區域,不在山野蠻荒之地。而且,不得不承認,第一次抵達假想目標區因過往經驗而導致誤判,鎩羽而歸。鳳梨宅泉旁有土地公廟,台灣神社水源地(後稱士林水道水源地)旁也有土地公廟,假想目標區居然有二座土地公廟相鄰,事實證明是空歡喜。返家FB貼文後,同好提供另一份更精準的圖譜資訊,熱情未減,重新定位GPS座標,再探!

最後,實際出遊造訪並諮詢當地民家,才是維持最大樂趣和積累下回探索活動的原動力。



Remark:
1. 2021/09/04初稿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21/09/06校正北投水道第二次擴張包含取用溫泉源地「第一泉源」支線
3. 2022/01/20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