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頭文字

古蹟、單車、親子,我的記錄簿。 (蝴蝶+1)

2016年4月18日

基隆燈塔(基隆燈臺)初史略


1863基隆設立海關支關,建設桶盤嶼標杆(*1),鐵造高42尺,單桅塗黑色,桅上戴板條,面海側塗白色(*2)。

1898當局計劃建設桶盤嶼燈臺,海軍幕僚意見變更,擇定新址萬人堆鼻,委託航路標識管理所處理燈籠(*3)、燈器等組件設計及組裝調整。

1899/4燈臺建築著手,技師大澤正業(*4)、工事主任技手田口敬太郎擔當。

1900/2/24竣工,工事費金約46,500-。

1900/3/3總督府告示第18號,基隆燈臺將於1900/4/1點燈,位置N 25 9’ 14”、E 121 44’ 25”,燈臺建築為磚造圓形塗白色,燈高自基礎上28.5尺、水面上133.5尺,第五等,不動白色,明弧150.6~346.6deg,紅光分弧180.4~186.4deg標示新瀨礁,光達距離15浬(*5)。

1900/4/1燈臺看守松下鉚太郎點燈(*6)。

1902/2/26任命松下鉚太郎為基隆燈臺所所長(*7)。

1913/5/10舊石油火口撤換為高壓乙炔瓦斯燈,閃白光、每3秒隔2秒、三連閃,光力1200燭光,光達距離17.5浬(*8)。

1932/9/1改用電燈,白光、明4秒、暗2秒,光力9000燭光(*9)。

1939/9/6紅光分弧變更為179~187deg標示新瀨礁(*10)。

備註如下:
*1 此為晝標,未安裝燈器。
*2 建造年代不明。
*3 即燈器外罩、燈塔上方的鐵框玻璃窗。
*4 白沙岬燈臺亦由總督府技師大澤正業擔當。
*5 已合倂1900/6/28總督府告示第57號(原1900第18號告示於第57號修正)。
*6 按總督府職員錄,1900基隆燈臺常置看守三名:松下鉚太郎、龍田登、藤林豐吉。
*7 個人解釋松下鉚太郎原為所長代理,1902/2/26真除。
*8 取自1913/5/2總督府告示第91號。
*9 取自1932/9/8總督府告示第127號。
*10 取自1939/9/6總督府告示第312號。

關於以上基隆燈臺各項數據,對照各版燈臺表至1949版本,除精度問題外(各版燈臺表表列精度低於總督府告示),皆為符合。



關於光力對應光達距離,雖與現今燈光射程圖(Luminous Range Diagram)有明顯差異,仍按當時數據。






【新增記錄#2016/4/22】

以下轉載自臺灣文獻別冊40號p32-:
清朝的淡雞通商稅務司向臺灣總督府所提出的燈臺設置經費,包括淡水燈臺5345元、建設中的基隆燈臺313元。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00000032011018)

此意即基隆燈塔的前身還存在一座1895興建中,且未面世的基隆燈臺。顯然地,應是未出世即夭折,又或即是桶盤嶼標杆(未裝燈器)?亦為可能。


【新增記錄#2016/4/23】

清國時代基隆海關寫真,翻拍自1931基隆誌。

築港著手前之基隆港平面圖,取自1916基隆築港誌圖譜。

基隆燈臺寫真,翻拍自1934我が基隆。


Remark:
1. 第一張地圖取自台灣百年歷史地圖1904臺灣堡圖。
2. 第二張圖翻拍自1947台灣沿岸港灣狀況勘查報告書,紅色圓圈即為當時的燈標,包含1948廢止的球子山假燈杆。
3. 貼圖前3張為2013/8/25家旅記錄,其他為2014/4/12參加文化之旅記錄。
4. 2016/4/18貼於Google Blogger。
5. 2016/4/22新增記錄。
6. 2016/4/23新增記錄,資料取自國台圖 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

2016年4月16日

航港局燈標地圖(台灣燈塔地圖)


按中華民國燈表2012年版,海關燈標包含燈塔34座、燈杆44座,共計燈標78座。海關燈標業務已於2013移交航港局,以上數據與航港局 燈塔相關資訊 公佈有不同,主因在航港局對港灣燈標僅列示代表。另外,太平島燈塔於2015/10竣工(發佈新聞)、2015/12/12啟用發光(2015航船布告第222號),尚未在現有燈表之內。

本篇僅討論航港局燈標,如若不然,按中華民國燈表,興達電廠二支高大煙囪,燈號分別為31055和31060,紅白相間、高度250m,並列全台最大和最高燈。若說興達電廠煙囪是台灣燈塔No.1最大(直徑)、No.1最高,請自己大聲和別人說去,與咱無關!

再舉例說明,某日白天基隆小雨,外籍大型貨輪在基隆港外海準備進港,是先看到協和電廠煙囪?還是基隆港區任何一座燈塔或燈杆?按中華民國燈表,協和電廠三支高大煙囪,燈號分別為11380、11390和11400,高度204m,若說協和電廠煙囪是台灣燈塔No.3最大(直徑)、No.3最高,請自己大聲和別人說去,與咱無關!對了,興達電廠煙囪有兩支,所以No.2就跳過了。

依據中華民國燈表,製作航港局燈標地圖,點選左上方有分區方框可選、可展開。若台灣使用名稱與國際名稱(參考自Pub. 112 List of Lights, 2015, IALA)不同時,單項內會有註解。燈塔的國際名稱是名稱和位置(Name and Location)一起使用的,例如基隆燈塔的國際名稱是基隆萬人堆鼻、蘇澳燈塔的國際名稱是蘇澳北角、…etc.。
ps. 畫面右上角方框可開新視圖並最大化,再點選左方分區方框,畫面可隨意平移、放大或縮小,推薦使用。

按中華民國燈表,「燈標」用語包含燈塔、燈杆、燈船、燈浮(掛燈浮標),此與現今日本「燈標」用語專指燈杆(Light Beacon)不同。

以下列出一些個人所觀察到的第一,提供參考:
>>> 燈表第一燈:三貂角燈塔
>>> 最東燈:彭佳嶼燈塔
>>> 最南燈:鵝鑾鼻燈塔(2015/12/12之後為太平島燈塔)
>>> 最西燈:東碇島燈塔(2015/12/12之後為太平島燈塔)
>>> 最北燈:東引島燈塔
>>> 台灣本島最東燈:三貂角燈塔
>>> 台灣本島最南燈:鵝鑾鼻燈塔
>>> 台灣本島最西燈:國聖港燈塔
>>> 台灣本島最北燈:富貴角燈塔
>>> 燈高最高的燈標:蘭嶼燈塔(位於蘭嶼西北端山頂,塔身14.8m,燈高距高潮面216.5m)
>>> 構造最高的燈標:台中港燈塔(位於台中港一號碼頭穀倉屋頂,燈塔自身高度不明,總高度62.6m,可稱為疊羅漢燈標)
>>> 構造最高的燈標:目斗嶼燈塔(燈塔自身塔高39.9m)
>>> 最亮的燈標:鵝鑾鼻燈塔(光力1,800,000燭光)
>>> 不亮的燈標:球子山燈塔(國際燈表無此燈標)

燈表第一燈?中華民國燈表第一行,也是最前號,編號10010三貂角燈塔。國際燈表台灣部份第一行,編號P4690彭佳嶼燈塔(號碼不是最前號)。特別要再說的,此篇以中華民國燈表2012年版(更新至2014/12/31)為依據 海軍大氣海洋局,這是必須要強調的,很重要!舊版中華民國燈表是包含兩岸的,這是歷史,也是事實,糾結難解。按水道燈表第九版第一行,也是最前號,編號10005達山島燈塔。

燈表原名基隆港西碎波堤燈塔,應改稱基隆港西碎波堤燈杆,因為光華塔疑為港務公司所有,且基隆港由基隆燈塔具領導及管理功能,更重要的是,進港燈杆左綠右紅(出港燈杆左紅右綠),此燈標位於基隆港西碎波堤末端,只有頂部是紅色(光華塔主體是藍色),此為疊羅漢燈標,故個人僅將頂部視為燈標,並降級稱為燈杆。

台中港燈塔為疊羅漢燈標,燈塔實體不含穀倉建物,因為穀倉的土地權或地上建物權,不可能屬航港局所有。

燈表原名新港漁港內堤東燈杆,應改稱新港燈塔,因為具有起居室和庫房。事實上,航港局也稱此燈標為新港燈塔。不過,此燈標確實位於漁港防波堤(轉彎處),並非位於陸地,稱為燈塔?頗有爭議。若是討論歷史淵源,新港燈竿(日文漢字稱「竿」)於1932/12/25點燈,常置看守應(疑)為警察官吏兼任,實際原無起居室或庫房。但若論及光力,1964即達約4600燭光,大於現今塭港堆燈塔1400燭光、花蓮港燈塔的1200燭光、查母嶼燈塔860燭光、花嶼燈塔1600燭光、東引島燈塔2600燭光。

另外,中華民國燈表無高美燈塔,國際燈表亦無高美燈塔園區應僅是台中港燈塔延伸的園區,所以稱為高美「燈塔園區」,雖然以前曾經是,但現今…,除非高美燈塔再點燈。(拜託!還有球子山燈塔也要點燈喔~!)

以下為個人對「燈」標的觀點,每人會不同,提供參考:
>>> 最酷的燈標:淡水港燈塔(一塔二燈,主燈長閃光8秒、導向燈紅白綠等相光4秒)
>>> 媚眼傳情燈:基隆燈塔(摩斯電碼光(A)7秒,有人可以解釋一下這摩斯碼打出什麼情意嗎?)
>>> 佳偶天成燈:花蓮港導燈(兩燈一線,前燈綠定光、後燈紅定光)


Remark:
1. 2016/4/16貼於Google Blogger。

2016年4月7日

淡水港燈塔(淡水導燈)初史略


往時淡水港北岸由近鄰各庄民發起建設,直徑約三間(~5.5m)、高約12尺(~3.6m)、石砌圓筒形,篏入燈籠,使用種油,日出沒時點消燈,入港船舶稅徵充維持費(*1)。英國出版1896小改正海圖標示光達距離3浬。

1888/5淡水導燈(高、低燈一對)著手建設,1888/9竣工。

低燈位於淡水港北側,位置N 25 11’、E 121 25’(*2),四角形鐵造塗白色,燈高平均水面上38尺,百燭光弱,第六等,鐘形火口折射器,不動白光,明弧61~120deg,紅綠分弧,紅光61~83deg、綠光94~120deg,光達距離9浬。

高燈位於淡水街北側高地,位置N 25 11’、E 121 26’(*2),鐵竿塗白色,燈高平均水面上147尺,不動白光,光達距離10浬。高、低燈常置看守各二名。

1913/11/28高燈改為乙炔瓦斯燈,光力約350燭光(*3),白色閃光,每二秒一閃光,光達距離15浬,看守員變更為低燈看守兼任。

1926/7/21低燈改為電燈,光力6,000燭光。

以上節錄資料取自「遞信志」1928年版,備註如下:
*1 此為嘉慶元年(1796)望高樓,相關更多訊息請參考 滬尾街第二期 望高樓。關於望高樓的高度,英國出版1896小改正海圖標示光達距離3浬,此可由地理見距粗略判斷望高樓並不高,是可存疑的。
*2 淡水導燈相關訊息請參考 漁.佑--望高燈塔 望高燈塔。
*3 按「日本燈臺表」1927/5改正的版本,淡水高燈燈高自基礎上10.6m、平均水面上44.5m,光力300燭光,明弧66~127deg。

日本國會圖書館 官報,1941/10/15總督府告示第936號,1941/10/1淡水高燈改為電燈,光力1,200燭光。

現今淡水港燈塔 航港局燈塔相關資訊 是一塔二燈喔~!




【新增記錄#2016/8/5】

淡水低燈寫真,取自中研院臺史所 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臺灣寫真帖第1卷第11集」(1915/8)。


【新增記錄#2016/8/30

最近放大假,心思仍圍繞在燈塔史。藉由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高低一對的淡水導燈歷史,需要再明辨。
Ps. 貼圖翻拍自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地圖-淡水港(1900)」。

貼圖僅為水路部海圖淡水港(1900)的局部圖。原圖中有一些註解是必須要先說明的,如此才能表達其準確性:
a1. 1895海門艦從事測量(人名略過不表)。
a2. 1896/6/3水路部刊行。
a3. 1897/7小改正。
a4. 1899操江艦於港內測量改補(人名略過不表)。
a5. 1900/3大改正。
a6. 1900/3/16水路部印刷發行。

這張水路部海圖提供了淡水導燈的一些資訊,或者可能稱為更準確的資訊:
b1. 舊燈臺(望高樓)、淡水低燈和淡水高燈的位置。
b2. 淡水低燈燈質記號「L.F.R.W&G..28ft.vis.6m.」。
b3. 淡水高燈燈質記號「L.F.142ft.vis.10m.」。

低燈燈質記號試解為燈光(Light)、不動定光(Fixed)、紅(Red)、白(White)、綠(Green)、高28呎、見距6浬。高燈燈質記號試解為燈光(Light)、不動定光(Fixed)、高142呎、見距10浬。另外,由數據「高142呎」,可以判定此為自海水面的高度,但不知是平均水面或高潮水面。

對照「遞信志航路標識編(1928)」,以下新增紅字為疑點:
低燈位於淡水港北側,位置N 25 11’E 121 25’,四角形鐵造塗白色,燈高平均水面上38尺(28),百燭光弱,第六等,鐘形火口附折射器,不動白光,明弧61~120deg,紅綠分弧,紅光61~83deg、綠光94~120deg,光達距離9浬(6)。
高燈位於淡水街北側高地,位置N 25 11’E 121 26’,鐵竿塗白色,燈高平均水面上147尺(142),不動白光,光達距離10浬。

按記錄,淡水導燈在1913/11/28之前沒有變更,以下是水路部東洋燈臺表1913/6/1調查的版本,僅重點列示和「遞信志航路標識編(1928)」的差異:
低燈,燈高自高潮水面上33燭光數100,光達距離9浬。
高燈,燈高自基礎上35、高潮水面上142燭光數100,光達距離10浬。

如果再往前看1898190119051908各燈臺表版本,皆是「低燈燈高自高潮水面上33,高燈燈高自高潮水面上142」。

就個人追尋台灣燈塔史的經驗而言,日領初期和末期的資料最是短缺或混亂,是難以定論的,其中「遞信志航路標識編(1928)」是導讀,但也難免會有錯,以下是個人綜合上述所能給予的合理推論:
低燈位於淡水港北側,位置N 25 11’E 121 25’,四角形鐵造塗白色,燈高自高潮水面上33,百燭光弱,第六等,鐘形火口附折射器,不動白光,明弧61~120deg,紅綠分弧,紅光61~83deg、綠光94~120deg,光達距離9浬。
高燈位於淡水街北側高地,位置N 25 11’E 121 26’,鐵竿塗白色,燈高自高潮水面上142,不動白光,光達距離10浬。

再貼一張1947台灣沿岸港灣狀況勘查報告書淡水港現況圖,沒想到民國36年的勘查報告裡會存在望高樓,或許當時仍留有殘跡也說不定,天知道~?!
Ps. 貼圖翻拍自檔案管理局「世紀交通-運輸重要檔案專題選輯」。

最後,淡水福佑宮虎邊牆「望高樓碑誌」石碑是復刻?按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出版、作者為前海關博物館館長「海洋領航者 台灣燈塔展」所述,以下原文抄錄(除人名xx外):
望高樓旁刻望高樓碑誌,經福佑宮廟方依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xx教授抄下的原文重作嵌於該宮內牆。

貼一張2016/8/13黃昏拍攝的一塔二燈。



【新增記錄#2016/9/10】

望高樓的外形和高度是怎樣的呢?目前較可信的記錄有兩種說法,一為「遞信志(1928)」所述的高約12尺(~3.6m)圓筒形,另為 滬尾街第二期 耆老口述大約五人來高(~8m)上塔下壇平分的圓錐形。

事實上,可能還要增加一更可信的資料,原著法文本「L’ Expedition francaise de Formose, 1884-1885」,中譯本為「法軍侵臺始末」(缺圖)、日譯本為「佛軍臺灣遠征史」,按內頁地圖所示為Pyramide (feu fire haut 6m70),可惜我是看不懂法文的,應該就是金字塔形6m70高,天知道~!

貼圖擷取自「佛軍臺灣遠征史」,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提供數位版,請點連結 數位典藏服務網 並直接跳到正文(第00035att01頁),可見全圖。



【新增記錄#2016/9/20】

日本國會圖書館 寰瀛水路誌卷四(1889),淡水導燈於1888/11/7設置。


【新增記錄#2019/8/17】

貼圖取自哈佛燕京圖書館,光緒14年12月4日海江警船示第226號及「通商各關警船鐙浮樁總冊(1889)」第二十鐙、第二十一鐙淡水口二鐙。



Remark:
1. 2016/4/7貼於Google Blogger。
2. 低燈舊圖翻拍自臺灣名勝舊蹟誌,貼圖為2016/4/5造訪記錄。
3. 2016/8/5新增記錄、更新 航港局燈塔相關資訊 連結。
4. 2016/8/30新增記錄。
5. 2016/9/3校正(原誤植為「1887/7小改正」
6. 2016/9/10新增記錄。
7. 2016/9/20新增記錄。
8. 2019/8/17新增記錄。

2016年4月1日

白沙岬燈塔(白沙岬燈臺)初史略


1896委託航路標識管理所(*1)選擇建設位址,並著手設計。同年5月中向法國訂購燈器機械,工事準備中。同年8月暴風雨,預定地崩壞,河川氾濫成災,附近隆起沙山高50尺,地形變動。再於石觀音街擇地設計,因該地附近土匪徘徊,致工事遲延。

1898/3建設費預算增額核定,燈籠、燈器委託航路標識管理所調整及製造。同年7/11工事著手,由大澤正業(*2)擔當,技手布施章三(*3)、齋藤伊三郎(*4)監督。

1898/8/25燈器自淡水港入港。

1898/10基隆築港調查事務所讓售二艘船,負責自淡水搬運各建築材料,包含士林產石材(*5)。

1900/9航路標識管理所派二名職工前來(*6)。

1900/12工事竣工,土木課移交通信課。

1901/1/15白沙岬燈臺點燈。圓形磚造塗白色,燈高自基礎上74尺、平均水面上127尺,第三等,石油三重蕊火口折射器附迴轉器,每十秒一閃光,明弧55~235deg,光達距離17.5浬(*7),工費總計84,960-。

1912/5/4改用石油蒸發白熱燈燈器,光力69,000燭光(*8)。

以上資料取自 日本國會圖書館 「遞信志」1928年版,備註如下:
*1 航路標識管理所為日本內地單位,非為臺灣總督府轄下單位。
*2 按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府(官)報資料庫 總督府府報所載,總督府技師大澤正業1898/11/16尚在燈臺建設地調查,1899/3/15尚在燈臺敷地選定。
*3按中研院臺史所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技手布施章三原屬財務局土木課,配合工作變動,調任民政部通信課。
*4 按中研院臺史所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技手齋藤伊三郎的第一筆記錄在1902年,之前無可考。
*5 士林產石材?當指現今內湖金面山和北投唭哩岸石,同臺北城牆石。
*6 派員應為指導安裝燈器並調整。
*7 按1900/12/20總督府告示第114號,白沙岬燈臺將於1901/1/15點燈,圓形磚造塗白色,燈高自基礎上74尺、水面上122尺每十秒紅白閃光互發明弧55deg 10’往東、南、西方向共180deg光達距離18浬
*8 光力資訊同1912/5/4總督府告示第72號,告示雖未說明燈器,遞信志所載當為合理。

經查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白沙岬燈臺常置看守,首任看守三名,包括 府(官)報資料庫 1900/12/10任命代理燈臺所長堀田季雄、1901自基隆燈臺調任龍田登、自鼻頭角燈臺調任橫田富正。按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府(官)報資料庫 總督府府報所載,1902/3/1任命香山晄治為燈臺所長。


Remark:
1. 2016/4/1貼於Google Blogger。
2. 舊圖翻拍自1928新竹大觀,貼圖為2013/6/30造訪記錄。
3. 分享 請點連結 列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