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頭文字

古蹟、單車、親子,我的記錄簿。 (蝴蝶+1)

2021年2月21日

海關1946台灣燈塔報告(二)


此份【Report on Taiwan Lights(1946)】為海關退休前輩2017提供,包含
  * 「目錄」,為後人收集成冊所編寫已將火燒島(Koshoto)稱為綠島(Green Island)
  * 「Report on Taiwan Lights(1946-10-17)」海關工程師金同武報告
  * 「Taipeh Commissioner’s Comments(1946-11-04)」台北關稅務司夏廷耀意見
  * 「Tainan Commissioner’s Comments(1946-12-20)」台南關代理稅務司張申福意見
  * 「Coast Inspector’s Comments(1946-12-31)」海務巡工司愛佛司(R. G. Everest)意見
以下全文節錄轉譯自【Report on Taiwan Lights(1946)】,重點在各燈標接收情況,及海關後續處理意見摘錄個人備註以(*)紅字表示區別。關於原文所述各燈標簡史和浮標、燈浮,予以從略。

======================================
======================================
海關工程師報告「Report on Taiwan Lights(1946-10-17)」

台灣或稱福爾摩沙,台灣燈標就如中國沿海燈標一樣,不論是直接的或間接的,因為戰爭而遭受相當多的破壞。以下說明台灣燈標現在的情形,並依每座燈標建立日期的先後順序排列,這個排序不僅僅顯示台灣燈標的歷史發展(*1),也揭露出每座燈標相關的重要性。無論如何,若港灣有多於一個的燈標,將以群組的方式表示清楚。
(*1) 正確的排序請參考前作。

一份表單式清單列示每座燈標損害情況,可以易於參考,放在報告後面(*2)。另一份表單經過編排,將列入下一版海關發行「通商各關警船鐙浮樁總冊」,為報告後面的附件二(*3)。
(*2) 原件短缺,但文末台北關稅務司意見另提供附表可以參考。
(*3) 原件短缺,可由【List of Lights, Light Vessels, Buoys Beacons, etc. on the Coast of China(1947)】取得最終資訊。

許多歷史性的年刊會記錄中國海關燈標巡緝艦(*4),報告附上「海澄」和「德星」的照片。台灣脫離中國超過半世紀之後,「海澄」不僅僅是第一艘海關燈標保修艦環島造訪每一座燈標,也是第一艘中國政府船隻實際造訪台灣的每一重要港口,並收到地方當局熱烈的歡迎。「德星」或許將自廈門載運第一批中國燈標看守員到台灣,以解除日方看守員職務。
(*4) 原文「Customs Cruisers」,在此轉譯為「巡緝艦」,以符合【海關職員題名錄(1947)】記載。
(*5) 貼圖為「德星」。

======================================
漁翁島或西嶼島(FISHER I. OR GYCO TO)於1946-06-11造訪

燈站(*6)現在僅留一名日籍站長和一名本地苦力,就如同東吉嶼燈站看守員已離開到馬公一樣,皆是臨時的權宜措施。這些看守員也負責查母嶼、浮塭、花嶼燈標,這些無人看守燈標的備用品儲存在漁翁島燈站。
(*6) 全篇原文「light-station」或直接稱「station」。「燈站」由燈塔、看守員和建物群組成。建物群包括各種用途組合的多棟建物,並且形成看守員居住院落。

燈站於1944-10-12遭受轟炸和機槍掃射,導致辦公室建物損害,但燈器受損輕微,之後於1946-02因煤油用罄而停止發光(*7)。在總部供應燈用煤油後,燈器於1946-06-27恢復發光。
(*7) 依1946-02-10民報報導,漁翁島燈臺1946-02-05故障。請注意,當時慣稱「燈臺」,是為正常。

燈站位於村落附近,由海灘步行至燈站約需10分鐘。漁翁島和馬公之間,是以戎克船頻繁的往返來維持通路。燈站與馬公間,以前曾在1915設立海底電纜直接通訊,現在已斷線失效,並由無線電維持通訊。

光源設備為張氏(*8)燈具附叢集紗罩,一個貯氣筒和一個油筒之間,以調節閥調整至小量,有足夠的備品在燈站。四等透鏡狀況良好,一片稜鏡的小夾子除外。旋轉機器狀況良好,運轉周期正確。
(*8) 張氏兄弟公司(Chance Brothers and Co)。

燈籠以薄銅板製成的圓頂有一個1-1/2”彈孔,被補上臨時性的油灰,內襯薄板有一個3”方形孔,一枝上釉的立桿和框條遭受子彈損害,兩片防風玻璃格窗在位置上。燈站有四片備用的玻璃格窗,但沒有上釉。燈籠座和樓梯踏階在非常鏽蝕的狀況,需要清理及油漆。燈籠內部通道輕微鏽蝕,但外側非常鏽蝕。

塔體鑄鐵製,油漆層脫落導致塔體嚴重地鏽蝕。入口鐵門情況更差。鑄鐵製陽台的平台和欄杆已非常鏽蝕。鑄鐵製樓梯狀況相當好,但扶手欄杆鏽蝕。塔體輕微傾斜。

避雷針狀況良好。木製旗杆桿身腐朽,牽索全部鏽蝕。需要提供一座新的旗杆。霧砲鏽蝕,已不可使用。

一個小型炸彈直接炸到辦公室一角的無線電室屋頂,屋頂坍陷並損害牆體。全部的建物需要清理及粉刷白漆。

住宅為獨特型式的日式建築,所有住屋和倉庫的屋頂都發生漏水。外觀顯示相當堅實的平屋頂,實際上,平屋瓦以一層薄水泥黏著在木板上,特別是2號看守員屋舍,由於子彈破壞屋頂多處位置,而使得嚴重漏水。

地下儲水槽足夠供應燈站使用,附近的井水也可供利用。

照片顯示燈塔和辦公室受損的角落,前方到左側是石砌矮牆。

======================================
南岬、鵝鑾鼻(SOUTH CAPE OF FORMOSA (COARAN BI))於1946-08-08造訪

燈站僅留一名本地苦力。

燈站於1944-10-12遭到轟炸,燈標功能停用。

光源設備全部失去。光學透鏡和稜鏡全部損壞,銅框的幾個位置已受子彈傷害,鑄鐵製鑲板非常鏽蝕。僅留有小型明滅頓光計時器,非常鏽蝕。

燈籠三排玻璃格窗全部破損,鐵製圓頂多處彈孔及嚴重鏽蝕,內襯板亦同。鑄鐵製燈籠座的幾處位置被貫穿及嚴重鏽蝕,陽台上鑄鐵製燈籠座鏽蝕,到燈籠的銅製樓梯狀況良好,僅少許位置受彈火波及。

塔體鑄鐵製,內襯砌磚,有為數不少的彈孔,但可以持續服務。鑄鐵製樓梯狀況相當好,除了少部分位置有難以避免的鏽蝕,及部分欄杆失去。

避雷針低於陽台的部分已失去。旗杆失去。霧砲鏽蝕,已不可使用。

辦公室建物以一塊半的磚厚砌牆在塔體周圍,狀況相當良好。屋頂是漏水的,所有的門窗已失去。

主要居所磚造,狀況相當良好,牆體和屋頂暫可免擔憂。廊道前方一條圓拱已倒塌。所有木造物,包含門窗地板等,全部失去。緊鄰在主要居所旁的倉庫、以前的本地看守員居所和警崗,遭受到炸彈直接攻擊,已全部毀壞。其他包含廚房、浴間和廁所等未受損的屋外建物,屋頂漏水和門窗失去。

儲水槽全部狀況良好,造訪當時是滿水位狀態,人孔蓋失去。
(*9) 原件未提供照片。

======================================
高雄港燈標(TAKAO HARBOUR LIGHT)於1946-07-28造訪

三位日籍看守員、一位本地看守員和一名苦力。這些看守員負責包含2座防坡堤燈標。

於1944-11-12、1945-06-01、1945-06-03遭受機槍掃射和轟炸,燈站只受到輕微的損傷,功能持續無中斷。

燈站現在的電話中斷,因為外部線路被偷了。

光源採用電力110 V供應750 W燈泡,燈站有2個備用燈泡。三等270度定光透鏡狀況良好。燈光特性由每個對角60度的三個等距紅色玻璃罩組成旋轉圍屏。圍屏靜置飄浮在水銀槽,以馬達驅動蝸桿、蝸輪和一組內部正齒輪傳動。備用品有2台馬達、齒輪組和3kg水銀。一組引擎發電機待命,由於噴嘴故障,引擎已不能使用。冷卻水槽和管路鏽蝕,未來無法進一步操作。

鐵板製圓頂和通往圓頂的爬梯都非常的鏽蝕。燈籠的五片玻璃格窗因破裂而臨時修補,燈站只有二片備用品。無論如何,這些面向陸地的塗黑玻璃格窗,可改為鋼板取代。燈籠座磚造,整合成為塔體的一部分。內襯和門已被白蟻蛀蝕部分,外側通道鏽蝕。

塔體磚造八角形,並與辦公室建物整合。鑄鐵製樓梯和銅製欄杆狀況良好,陽台欄杆和支柱鏽蝕。

避雷針狀況良好。燈站沒有霧警設施。旗杆主杆為鐵製格狀結構,狀況鏽蝕,較低的一條牽索已斷。

辦公室為狀況良好的磚造建物,但未保持整齊,當職員的辦公場所外,也放置一組緊急引擎發電機、配電盤、燈器組件儲藏等。落水管已損壞,需要換新。

住宅木造建物,許多屋瓦已吹離和錯置,部分木結構已被白蟻蛀蝕中空,所有的日式床榻墊狀況非常差,特別是3號房舍。無論如何,應該花錢換新以木板取代。

以前使用自來水,以二段泵送到燈站。現今用水取自遠地的井水,穿越港灣的管路已損壞,而且低位泵浦和部分管線已被偷。

照片顯示燈籠、塔體和部分辦公室屋頂。

高雄南防波堤(TAKAO BREAKWATER (SOUTH))
光源使用40 W燈泡,內徑250 mm浮標燈籠,紅色色罩已破損,電源線被偷,日籍看守員移交時,立即安裝新電線及恢復功能。塔體鋼筋混凝土柱狀物,紅漆已褪色,爬梯已生鏽。到訪時,門上鎖。

高雄北防波堤(TAKAO BREAKWATER (NORTH))
除了塔體漆白和綠色色罩取代紅色色罩以外,這座燈標和南防波堤燈標是成對的。由於強烈風浪打擊覆蓋路面,使得當時無法造訪。這座燈標因電源線被偷而失去功能。
(*10) 原文稱「Takao」,此篇譯文皆稱「高雄」。

======================================
Remark:
1. 2021/02/21初稿貼於Google Blogger。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