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7日
國聖港燈塔(曾文燈臺)初史略
按1949年版燈台表,曾文燈台於1938年點燈,位置於曾文溪口砂堆上,北緯N 23 7.0’、東經E 120 2.0’,黑白橫線圓形混凝土造,燈高在17米、平均水面上20米,3,000燭光,群閃白光,每6秒數閃3秒、間隔3秒,光達距離14浬。
按交通部航港局導覽 國聖港燈塔,國聖港燈塔於1957年興建,位於臺南市七股區國聖港,為一方錐形鋼架結構,塔身顏色為黑白相間。因受颱風襲擊及海潮侵蝕,沙洲盡失,整個燈塔陷入汪洋大海之中,再於1969年遭受衛歐拉颱風摧襲倒塌,同年於附近頂頭額汕,經緯度N 23 06’ 08.9”, E 120 01’ 40.5”,另建新塔,代替舊塔發光。
按七股鄉誌 七股鄉誌 p562-,以下原文抄錄:
至於曾經3次遷移的七股燈塔(又稱國聖燈塔),更是海岸倒退的最佳見證,燈塔在民國46年(1957)原建於國聖港網仔寮汕,塔身為白色方形木板條鋼,建有宿舍;不過隨著一次次颱風、海潮不斷侵襲,造成沙洲流失,終於在民國58年(1969)陷入海中,同年為了海防安全,政府在頂頭額沙洲上重建七股燈塔,只是由於海岸地形不斷演變,燈塔再度面臨沙洲流失的命運,最後又遷至現在位置。
比對曾文燈台、國聖港燈塔經緯度,數據有小差異,自然是移位重建因素。難不成曾文燈台不存在?真相已然清楚,可免多言~!
【新增記錄#2016/3/15】
按1938/3/30總督府告示第119號,曾文燈臺建設中,預定於1938/5中旬開始點燈,位置N 23 7’ 19”、E 120 1’ 57”,圓形混凝土造塗黑白橫線,燈高自基礎上17m、平均水面上20m,第四等,急閃光,閃3秒、間隔3秒,明弧全度,3,000燭光,光達距離14浬。
按1938/6/17總督府告示第233號,曾文燈臺於1938/6/15開始點燈,位置N 23 7’ 2”、E 120 2’ 0”,乙炔瓦斯燈,急閃白光,閃3秒、間隔3秒。
個人對1938(昭和13年)總督府告示第119、233號綜合解讀如下:
曾文燈臺於1938/6/15開始點燈,位置N 23 7’ 2”、E 120 2’ 0”, 圓形混凝土造塗黑白橫線,燈高自基礎上17m、平均水面上20m,乙炔瓦斯燈,第四等,急閃白光,閃3秒、間隔3秒,明弧全度,3,000燭光,光達距離14浬。
【新增記錄#2016/7/19】
貼圖擷取自1909/6/16臺灣日日新報。澎湖水道原始計劃包含東吉嶼、裏正角、塭港堆、胡藔共四座燈臺。
其歷史建設進程曾幾次變更,依序最終擇址稱為東吉嶼燈臺(1911)、查母嶼燈臺(1913)、塭港堆燈臺(1914)、曾文燈臺(1938)。
Ps. 按臺灣日日新報所載資料顯示,燈臺計畫選址應曾有變更,湖西鄉龍門村裏正角燈臺計劃不見後續發展,利間嶼(疑)曾在計劃之內,最終選定查母嶼。甚至是在東吉嶼附近選址上,似乎也疑似選為東吉嶼附近某小嶼(礁)。礙於資料有限,難以羅列,姑且略過(這不重要)。
1. 經查1897日治臺灣假製二十萬分一圖,胡藔在國聖港外沙洲。
Ps. 舊地圖必定有誤差,請瞭解~!
2. 經查1898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原國聖港外沙洲頂頭額汕胡藔更名沙藔。
3. 疊圖現今Google Maps,現今國聖港燈塔即位為沙藔附近。
借助臺灣日日新報、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史蹟疑點已然佐證完成。
【新增記錄#2016/8/14】
在文史的追尋中,國聖港就是日本水路部1895/8刊行「臺灣水路紀要」所記載的各西港。咦?各西港?用台語發音就知道了啦~!貼圖為2016/7/30的記錄。
Remark:
1. 圖文不符版,貼圖為禾弄蝶(台灣單帶弄蝶),羽化後放飛。
2. 2016/2/27貼於Google Blogger。
3. 2016/3/1標題更名。
4. 2016/3/15新增記錄,資料取自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府報。
5. 2016/4/13更正七股鄉誌抄錄。
5. 2016/7/19新增記錄,貼圖為長尾麝鳳蝶(台灣麝香鳳蝶),羽化後放飛。
6. 2016/8/14新增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