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來源
|
記錄
|
姓名
|
姓名
|
姓名
|
姓名
|
|
1
|
光緒10年總冊(1884)
|
臺灣關
|
吳大陣
|
李得 (暫用)
|
||
2
|
光緒11年總冊(1885)
|
臺灣關
|
李養
|
|||
3
|
光緒12年總冊(1886)
|
臺灣關
|
李旦
|
蔡恩
|
||
4
|
光緒13年總冊(1887)
|
臺灣關
|
李孕
|
盧清泉
|
||
5
|
光緒14年總冊(1888)
|
臺灣關
|
李孕
|
盧清泉
|
||
6
|
光緒15年總冊(1889)
|
臺灣關
|
李養
|
盧清泉
|
||
8
|
光緒16年總冊(1890)
|
臺灣關
|
李養
|
盧清泉
|
||
10
|
光緒17年總冊(1891)
|
臺灣關
|
李養
|
盧清泉
|
||
12
|
光緒18年總冊(1892)
|
臺南關
|
王水陶
|
盧清泉
|
||
14
|
光緒19年總冊(1893)
|
臺南關
|
盧清泉
|
郭標
|
||
16
|
光緒20年總冊(1894)
|
臺南關
|
盧清泉
|
郭標
|
||
18
|
光緒21年總冊(1895)
|
臺南關
|
郭標
|
盧清泉
|
||
20
|
遞信志航路標識篇
|
高雄燈臺
|
本島人三人
|
|||
22
|
遞信志航路標識篇
|
安平燈臺
|
稅關吏員兼掌
|
|||
7
|
光緒15年總冊(1889)
|
淡水關
|
林仕聲
|
郭茅生
|
黃永來
|
張清養
|
9
|
光緒16年總冊(1890)
|
淡水關
|
郭茅生
|
黃友來
|
潘老登
|
林桶
|
11
|
光緒17年總冊(1891)
|
淡水關
|
郭茅生
|
黃友來
|
林桶
|
林木
|
13
|
光緒18年總冊(1892)
|
淡水關
|
黃友來
|
郭茅生
|
林桶
|
林木
|
15
|
光緒19年總冊(1893)
|
淡水關
|
黃友來
|
郭茅生
|
林桶
|
潘老登
|
17
|
光緒20年總冊(1894)
|
淡水關
|
黃友來
|
郭茅生
|
林桶
|
潘老登
|
19
|
光緒21年總冊(1895)
|
淡水關
|
黃友來
|
潘老登
|
林桶
|
郭茅生
|
21
|
遞信志航路標識篇
|
淡水導燈
|
林桶
|
潘老
|
郭生
|
陳阿九 (傭役)
|
遞信志航路標識篇
|
漁翁島燈臺
|
許阿珠
|
許阿追
|
曾阿穩
|
||
光緒21年總冊(1895)
|
廈門關
|
許阿珠
|
許阿追
|
1. 自清光緒10年(1884)版起,總冊內開始提供鐙守名錄,之後於何年版本中止,尚不得而知。
2. 台灣關(後稱台南關)轄下安平老砲台鐙、旗山鐙,表列鐙守名錄每年僅2名,而安平老砲台鐙於清光緒7年點燈、旗山鐙於清光緒9年點燈,則鐙守名錄無法辨別職司位址。若依日方接收所載,名錄即指旗山鐙。
3. 淡水關轄下淡水二鐙,高低燈一對,表列鐙守名錄每年4名,無疑義。
4. 台灣關轄下西嶼(漁翁島)鐙、火燒嶼(鵝鑾鼻)鐙為廈門關派駐洋人和華人鐙守。
5. 日方佔據澎湖後,記錄清西嶼鐙守洋人皆往廈門,留守外垵鄉人許阿珠、許阿追、曾阿穩共三名;其中許阿珠和許阿追二人登錄在華人守鐙冊廈門關內。
6. 日方接收火燒嶼鐙前,記錄看守洋人三名、華人三名和警備14名,軍艦吉野護送回廈門(人數不詳)。惜無紀錄任何人名可追尋。
Ps. 日方佔據澎湖行為在馬關條約之前,特以紅色粗體字表示。
清代海關總冊著重的字眼在一個中文「鐙」字。若單指主體建物,則將淡水高燈稱「鐙杆」、淡水低燈稱「鐙樓」、高雄燈塔稱「鐙房」、漁翁島燈塔稱「鐙塔」。又若指燈塔全區,則由海關官方另一刊物【中國沿海鐙塔誌(1933)】可知,稱為「鐙站」。
清代海關總冊內,塔體建物還有一稱為「鐙架」,如九段鐙架,以下節錄片段:「…西北十六里半地方,設有白色三根木架一個,高三丈四尺,上置六等透鏡…」,可惜不知九段鐙圖在何方,只能自行發揮想像力。
以下分別貼出淡水「鐙杆」、淡水「鐙樓」、高雄「鐙房」、漁翁島「鐙塔」。雖然都不是清代時期的照片,但由歷史可知結構體皆為清代所建。
淡水高燈「鐙杆」貼圖取自【Report on
Taiwan Lights(1946)】。
淡水低燈「鐙樓」貼圖取自【臺灣寫真帖第1卷第11集(1915/8)】。
高雄燈塔「鐙房」貼圖取自【臺灣諸景寫真帖(1896)】。
漁翁島燈塔「鐙塔」貼圖取自【臺灣大觀(1935)】。
個人假想「鐙架」應該就像四草湖燈標,貼圖取自【Report on Taiwan Lights(1946)】。
就此打住,請待下回。
Remark:
1. 2017/10/9貼於Google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