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頭文字

古蹟、單車、親子,我的記錄簿。 (蝴蝶+1)

2016年8月29日

奇萊鼻燈塔(奇萊鼻燈臺)初史略


1931-04-151931-06-11【官報】【府報】:(*1)(*2)(*3)
昭和6年總督府告示第5683號,奇萊鼻燈臺於1931-05-30點火,位置在北緯241分、東經1213833秒,構造為鐵筋混凝土、四角形、塗白色,自基礎至燈火高7.6,自平均水面至燈火高27.8,等級及燈質第五等閃白光、每3秒三時間1閃光,乙炔瓦斯燈,燭光數320,明弧由海上測定,自真方位150度至24度之間,燭光數八百,光達距離晴天夜14.5浬。本燈臺常置看守員,萬一消滅之時,復舊多少時間要。





備註如下:
*1 此為兩份告示合併,第一份1931-04-15告示第56號,預告奇萊鼻燈臺各項資料;第二份1931-06-11告示第83號,告示點火日並修正前份告示資料。
*2 府報還另有提供一項資訊1930-11-25總督官房會計課公告招標工事,開標日為1930-12-05,竣工期限為1931-03-31。此備註恰可佐證個人前篇 查母嶼燈塔(查母嶼燈臺)初史略 推論,但無法肯定是否正確。
*3 「艸」字頭加下面一個「奇」漢典 是什麼字?總督府告示的「日文漢字 萊鼻就是那個字。

參考資料:
#1 臺灣總督府告示(官報 日本國圖書館、府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新增記錄#2016/8/31】

經查總督府職員名錄,並無編制奇萊鼻燈臺人員,個人推論應為花蓮港燈臺管理,當無疑義。


Remark
1. 主體現狀為新建,貼圖為2016/8/1造訪記錄。
2. 2016/8/29貼於Google Blogger
3. 2016/8/31新增記錄。

2016年8月28日

查母嶼燈塔(查母嶼燈臺)初史略


1909-06-16【臺灣日日新報】、1909-06-17【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澎湖水道,緣海潮甚急,其變化亦極激烈,且暗礁頗不鮮,故航駛本島西沿岸之輪船,不得利用距澎湖海路較近者,而須紆行澎湖島始可得焉。似此微特不經濟,且頗不便,應如何為之,頗為通信當局者所苦慮,至今次始成案。其梗概,蓋澎島南海面距安平西方約念六海里之海上,有澎湖列島之一,曰東吉嶼者。擬於斯建一大燈臺,而燃放燭方光,以便航行該海路之輪船。此外則於裹正角(*1)、塭港堆及胡藔附近,各設簡便之「亞西之鄰」瓦斯燈臺,以與東吉嶼燈臺相對峙。如是為之,則出入安平、打狗兩港之船舶,可以航行帶礙。經確定於來年度,先建造東吉嶼燈臺,又該航路沿岸全線約近五十餘浬。

1910-05-13【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為圖澎湖水道航海便利,須建設燈臺事,業經前報。而該燈臺豫定建設,擬於東吉嶼及利間(*2)兩島各設一個,布袋嘴及安平附近各設一個,計共四個。

遞信志航路標識編(1928):
清光緒年間,汽船搭載兵士千餘名,誤觸六尺礁破壞沉沒,溺死者八百餘名,悲慘歷史在前,為確保澎湖水道安全,六尺礁燈臺計劃議起(*3)

1911-05-26【府報】:
臺灣總督府海事官田上鄉吉,澎湖廳下東吉嶼及六尺嶼(*4)出差命。

遞信志航路標識編(1928):
通信局尾原技手調查,查母嶼變更計劃。(*5)

遞信志航路標識編(1928):
六尺礁建設燈臺屬水中工事,工費需貳拾萬圓以上,查母嶼建設燈臺可明示六尺礁、指導水道光明,查母嶼燈臺計劃選定。(*6)

1912-09-12【官報】、【府報】:
大正元年總督府告示第21號,澎湖列島查母嶼燈臺建設,不日連閃白色燈火,詳細另告示。(*7)

遞信志航路標識編(1928):
土木局技手石村嘉太郎監督,該嶼附近潮流急、風勢強,工事困難,於大正二年六月竣工,通信局接替,同月十八日點火。

1913-07-09【官報】、【府報】:
大正二年總督府告示第130號,查母嶼燈臺位置在北緯二十三度三十二分八秒、東經百十九度四十三分十一秒,構造為八角形磚土造、塗黑紅橫線,燈火自基礎高三十六尺、自水面高七十九尺,第四等、乙炔瓦斯燈、連閃白光、每五秒隔一秒二連閃光,明弧全度,但北三十二度西至北二十六度西以紅光標示六尺礁,又北二十九度東至南十九度西以紅光標示南礁及Kentei San等西方諸礁(方位自海上測定),燭光數約千,光達距離十五浬,本燈臺不置看守員,燈火萬一消滅時,迄復舊多少時間要,航海者宜各注意及之。(*8)
Ps. 六尺礁位置粗略分析如貼圖,疊圖取自水路部海圖:澎湖列島(1900)。


遞信志航路標識編(1928):
查母嶼燈臺工費計一萬六千八百餘圓,燈臺事務委託良文港駐在警察、漁翁島燈臺管理。

1936-06-26【官報】、【府報】:
昭和十一年總督府告示第92號,查母嶼燈臺著色變更為黑白橫線,自昭和十一年六月十八日實施。(*9)

備註如下:

*1 此報導透露出澎湖水道燈臺計劃的原型,包含東吉嶼、裹正角、塭港堆及胡藔共四座。
*2 此報導透露出澎湖水道燈臺計劃變更,包含東吉嶼、利間、布袋嘴及安平附近共四座。
*3 六尺礁的燈臺計劃在什麼時候提出或討論?不得而知!
*4 此六尺嶼即為六尺礁,當無疑問。
*5 此變更計劃詳情,不得而知!個人判斷為尾原技手、海事官田上鄉吉及其幕僚所整合意見而得。可惜的是,遞信志並未說明發生時日,難以合理推論。
*6 此當可與前述變更計劃整合,應為多次、多方討論,特別是財務預算問題。
*7 依個人對總督府告示的瞭解與推論(純屬個人),查母嶼燈臺起工應已有多時,並已近計劃完工日,才會有此份告示。事實應該是如後述的「工事困難」。
*8 總督府告示並未說明點燈日,且無其他明證,暫從遞信志所述「1913/6/18點火」。有一點可以注意,塔體是塗「黑紅橫線」;另外,「每五秒隔一秒二連閃光」可由東洋燈臺表得知,意指「群閃、每六秒二閃」。
*9 黑白橫線?現今是黑白直線喔~!!!

參考資料:
#1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學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
#2 遞信志航路標識編(1928日本國會圖書館
#3 臺灣總督府告示(官報 日本國書館、府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4 水路部海圖:澎湖列島(1900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


Remark
1. 圖文不符版,貼圖為橙翅傘弄蝶(鸞褐弄蝶)。
2. 2016/8/29貼於Google Blogger

2016年8月27日

花嶼燈塔(花嶼燈臺)初史略


官報、府報(1939/9/16):
昭和14年總督府告示第325號,花嶼燈臺建設於澎湖廳望安庄花嶼,自1939/9/12開始點燈,位置在北緯二三度二四分一一秒、東經一一九度一八分三四秒,構造為圓形混凝土造塗白色,第四等、閃白光、每五秒閃光、乙炔瓦斯燈,明弧全度,燈火中心自基礎上高一米、自平均水面上高六六米,燭光數三千,光達距離二一浬,本燈臺常置看守員,燈火萬一消滅時,迄復舊多少時間要。

參考資料:
#1 臺灣總督府告示(官報 日本國圖書館、府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新增記錄#2016/8/31】

經查總督府職員名錄,並無編制花嶼燈臺人員,個人推論為東吉嶼燈臺管理,但漁翁島燈臺管理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此需另行求證


Remark
1. 圖文不符版,貼圖為白斑弄蝶(狹翅弄蝶)。
2. 2016/8/28貼於Google Blogger
3. 2016/8/31新增記錄。

2016年8月26日

雙胞胎燈塔


台灣燈塔有雙胞胎嗎~?有的~!一個還在、一個已煙滅。

第三代東吉嶼燈塔(若不含燈號變更則為第二代)和第一代曾文燈塔(後繼者稱為國聖港燈塔)是同日公告招標同日告示延期竣工同日告示同日點燈。遺憾的是,似乎曾文燈塔沒有留下任何舊照片,長什麼樣子也不知道。
Ps. 貼圖取自府報(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官報(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



另外,如果要以現狀外觀相像為標準,我投三貂角和東吉嶼(又是東吉嶼燈塔)一票,更重要的,這兩座燈塔現狀的原設計者應該(疑)都是森田技師,可惜我沒把握(能力不足)。
Ps. 佐證1937/2/7台灣日日新報。若要肯定是森田設計,還需更多事證(圖紙或文件)。

或許有人會說三貂角是全白、東吉嶼是黑白相間,差那麼多!!!沒錯!油漆色搭配確實是不同,因為海象(氣象)環境不同,化的妝自然也會不同了。小小淺見,見笑了~!


Remark:
1. 2016/8/27貼於Google Blogger。

2016年8月25日

七美嶼燈塔(大嶼燈臺)初史略


官報、府報(1939/8/11):
昭和14年總督府告示第285號,澎湖廳水產會於澎湖廳望安庄大嶼建設大嶼燈臺,自1939/8/3開始點燈,位置在北緯二三度一一分二五秒、東經一一九度二五分一四秒,構造為圓形混凝土造塗白色,無等、閃白光、每三秒一閃光、乙炔瓦斯燈,明弧全度,燈火中心自基礎上高六米四○、自平均水面上高四一米五○,燭光數八十,光達距離九浬,本燈臺常置看守員,燈火萬一消滅時,迄復舊多少時間要。

澎湖廳水產會歲入歲出豫算書(臺灣水產雜誌第291號、第304號):
航路標識新設,大嶼燈臺建設費5,000圓。

參考資料:
#1 臺灣總督府告示(官報 日本國圖書館、府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 臺灣水產雜誌 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



按總督府告示,由水產會所設立的燈臺,包含琉球嶼和大嶼燈臺皆為常置看守員
x
【新增記錄#2016/8/31】



【新增記錄#2019/5/19】

在日治時代的燈臺,所謂常置看守員,並不意味著官方一定會編制專職的看守員,其中有一部分是巡查代(兼任),這是需要先瞭解的。大嶼燈臺為澎湖廳水產會建置及管理,官方自然不會派任看守員;另一方面,由於燈器安裝的是乙炔瓦斯燈,只要巡查員發現不亮燈,通報專業人員處理即可,所以,燈火萬一消滅時,「迄復舊多少時間要」。

另一方面,澎湖水產會即今澎湖區漁會。
澎湖區漁會歷史沿革 菊島之星
1913 成立澎湖水產會。 
1924 改組為高雄州水產會澎湖郡支部。 
1928 改制為澎湖廳水產會。 
1944 合併為水產會與各鄉鎮之漁會組合為水產業會。 
1945 台灣光復後將技術指導部門改組為澎湖縣漁會,經濟部門改組為漁業生產合作社。 
1950 合併為澎湖縣漁會。 
1955 各級漁會改進,七月合併六鄉鎮漁會,改組為澎湖縣馬公區漁會,同年十月奉准更名為澎湖區漁會正式成立。

閒言表過。歷史記錄的不全,就需累加片段的資訊和一些應是合理的推論,七美嶼燈塔歷史需要再整理。

貼圖取自「Report on Taiwan Lights(1946)」,造型極度簡約,無任何房舍。
Ps. 個人將此份「Report on Taiwan Lights(1946)」稱為「台灣光復燈塔接收報告」。

貼圖取自建國日報(1964-01-20)。七美燈塔修復工程共計約28萬元。現部份器材已運抵至區漁會,第二批美國器材於基隆辦理提貨,第三批歐洲器材尚未進口,期能早日動工修復。

貼圖取自建國日報(1966-09-28)。報導七美嶼燈塔於1960曾耗資31萬7千餘元修復,本次花費7萬8千餘元於1966-09-25修竣,重放光明,澎湖區漁會並雇用專人管理。

依上述建國日報報導,應可確認七美嶼燈塔分別曾於1960、1964大修。
Ps. 於1966的修竣費用不高,姑且認定為一般損壞記錄。

慶幸地,再藉由尚存的圖紙,可以進一步推論。貼圖第一張為1960-09-13實測圖,第二張為1960-10-12修復塔身工程圖,第三張為1960-10-15燈器線路示意圖。如此,應已相互佐證七美嶼燈塔曾於1960大修。請注意,「Report on Taiwan Lights(1946)」舊照的塔身陽台為2環,並由1960-09-13實測圖得知塔身相關尺寸,而1960-10-12修復塔身工程圖的陽台為3環。



貼圖第四張為1963-03-20臨時電器設備圖。其空氣電池為36組,自動燈泡更換機已拆除。
Ps. 此圖應為臨時施工圖。請注意空氣電池變更為36組。

貼圖第五張為1964-06-05電器設備圖。更新閃光機,恢復安裝自動燈泡更換機。
Ps. 由閃光機資訊,應可推論前圖空氣電池為DC 1V,不另贅言。

貼圖第六張為1979-03-06自動發電設備線路配置圖。空氣電池變更為9x4V,發電機室內置柴油發電機6BHP-3KVA-110V。
Ps. 發電機室疑為1979新設。

貼圖第七張僅翻拍部分1988-06七美嶼燈塔新建工程平面配置圖。

貼圖翻拍自「臺灣之燈塔(1989)」。上圖和右下圖的圍牆型式為臨時圍籬,門楣「七美嶼燈塔」,且除發電機室外,無任何房舍;左下圖有圍牆和房舍。

最後,貼圖取自FB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舊照的塔身陽台為3環,且發電機室屋頂有女兒牆。

結論與推論:
1. 七美嶼燈塔分別曾於1960、1964大修。
2. 七美嶼燈塔為澎湖區漁會管理,直至1988後,海關始接管七美嶼燈塔。按「臺灣之燈塔(1989)」所述,七美嶼燈塔於民國78年建妥宿舍及倉庫等,派人駐守。
3. 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所存舊照,必不早於1960所拍攝;更甚者,推遲至不早於1979所拍攝。


Remark:
1. 圖文不符版,貼圖為花豹盛蛺蝶(姬黃三線蝶)。
2. 2016/8/25貼於Google Blogger。
3. 2016/8/31新增記錄。
4. 2019/5/19新增記錄。

2016年8月15日

高雄燈塔(打狗燈臺)初史略


基本上,台灣燈塔(燈臺)在清領期的記錄是口齒不清、語焉不詳的,原因無他,混亂的年代加上遲緩的資訊,自然拼湊出吱吱喳喳的咿唔聲。拜時代進展、文獻解密,加上有心的探索,燈塔史可以逐漸清楚明白。

寰瀛水路誌卷四(1889):
燈臺在塞勒生頭(Saracen head(*1)最高部,於1883/11/19點燈,不動白色燈,自北三十六度西至南二十度半東之間為可見,燈火距海面上一百六十四呎,晴夜光達十里(*2),照光器為折射鏡,燈臺為磚石造塗白色(*3),基礎上高十六呎。位置在北緯二十二度三十六分十五秒、東經一百二十度十分零秒。

航海指針東洋燈臺表(1898/12):
燈號旗後島,最高部,不動白色燈,晴天光達十里(*2),燈火高自海面上百六十四呎。

航海指針東洋燈臺表(1901/12):
燈號旗後島,最高部,不動白色燈,晴天光達十浬,燈火高自海面上百六十四呎。

東洋燈臺表(1905/8):
燈號打狗港,磚石造塗白色,不動白色燈,明光自北三十六度西至南二十度半東之間,燈火高自海面上十六丈四尺,晴天光達十浬。

東洋燈臺表(1908/6):
燈號打狗,最高部,北緯二十二度三十六分、東經一百二十度十六分,不動白色燈,晴天光達十浬,磚石造、方形(*4)、塗白色,燈火高自高潮上164呎、自基礎上9(*5),照光器為第六等(*6)折射,明光自北三十六度西至南二十度東之間可見(*7)

東洋燈臺表(1913/6):
燈臺名稱打狗,位置打狗港,北緯二十二度三十七分(*8)、東經一百二十度十六分,磚石造、方形、塗白色,不動白色燈,明弧自北三十六度西至南二十度東之間,燈高自基礎上9呎、自高潮面上164呎,燭光數100燭光(*9),光達距離十浬。
Ps. 貼圖翻拍自 國台圖館藏 臺灣鐵道案內(1912)。

臺灣日日新報(1916/8/21)、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6/8/22):
打狗燈臺為本島古燈臺,在打狗築港當時,係藉之為往來船泊之標識,今歷年已久,臺經頹壞,而該港之逐年進步,又日新月盛,此燈臺獨舊觀不改,殊非所以壯瞻仰。近當局定議改築,擬由本年度支出欵二萬九千五百圓,改設電氣燈臺。

臺灣日日新報(1916/10/1)、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6/10/2):
督府本年度籌備改築打狗燈臺一節,既如所報,當事之人,此番經已設計清楚,各種材料亦於內地採辨明白,不遠且運到該地,就中為鏡玉,辨外國製,受歐戰影響,必至遲到,從而點火之期,不能驟為測料,但工事著手,或在本月中下旬,至緩當不過來月上旬云。

臺灣日日新報(1916/11/16):
既如所報,打狗燈臺改築之訂購閃光機等,因戰亂影響,自然遲延,但其他建築材料等,土木局準備完了,近期工事著手。

官報、府報(1917/2/17):
大正6年總督府告示第21號,打狗燈臺明弧自北三十六度西至北二十五度東之間,燈光為新設燈塔遮斷,航海者注意。

臺灣日日新報(1917/8/11917/8/3):
打狗燈臺之改築,今已基礎垂成,惟閃光鏡一件,係向法蘭西購買,近為船隻缺乏,洋面危險,該鏡不能照期送到,燈臺點火,殊難豫料。

臺灣日日新報(1918/2/2):
既如所報,打狗燈臺閃光機將於本月中到著,土木局準備共同著手輕油發動機裝置。

官報、府報(1918/2/27):
打狗燈臺於1918/3/10撤去舊燈火,同時新燈臺點火。構造為磚造、八角形,著色為白色,燈火高自基礎上36尺、自水面上191尺,第三等電氣互光燈,紅光、白光各10秒時間,明弧自北三十九度西至南二十一度東之間,白光94,000燭光、紅光37,000燭光,光達距離20.5浬。
Ps. 貼圖翻拍自 國台圖館藏 高雄老明信片(2004)。翻拍書本內頁,難免會變形,有興趣者,請看原書,值得推薦。


府報(1920/10/1):
大正9年總督府告示第170號,位置高雄州下高雄街,打狗燈臺改新名稱為高雄燈臺。

以上資料備註如下:
*1 塞勒生頭(Saracen head)今稱旗後山。
*2 比對18981901航海指針東洋燈臺表各燈臺記錄,此處應為十浬。
*3 原日文漢字為白色煉瓦石造。
*4 新增外形資訊為方形。
*5 燈高自高潮上164呎,同之前記載;燈高自基礎上減為9呎,應為錯誤比對兩代燈臺(不考慮燈號變更)寫真即可明瞭燈高自基礎上應為16呎較為可信
*6 新增燈器透鏡等級為第六等。
*7 明弧略減半度,此微調解。
*8 由於精度僅到分,且無改建或移築任何記錄,僅當重測、更新記錄解。另外,個人曾嘗試以總督府告示所提供燈臺經緯度資訊,輸入Google Maps看位置,也曾假設為TWD67轉換成TWD97WGS84)數據,再輸入Google Maps看位置,結果是「坎棧」不夠(能力不足)、敗興縮手。

關於第一代打狗燈臺描述,藉由舊照片和相關燈臺表記錄,判斷應以寰瀛水路誌卷四所述為基準,並以紅字增加補充資訊如下:
燈臺在塞勒生頭(Saracen head)最高部,於1883/11/19點燈,不動白色燈,自北三十六度西至南二十度半東之間為可見,燈火距海面上一百六十四呎,晴夜光達十,照光器為第六等折射鏡,燈臺為磚石造塗白色,基礎上高十六呎。位置在北緯二十二度三十六分十五秒、東經一百二十度十分零秒。

最後,現今燈塔觀光似乎以白天旅遊為主,較少的人會去欣賞「燈」塔夜景之美,貼上個人2016/7/30拍攝記錄。


我當然是拍不好的,而且根本是看不懂燈號,真是糟個糕,請笑笑~!


參考資料:
#1 寰瀛水路誌卷四(1889日本國書館
#2 遞信志航路標識編(1928日本國會圖書館
#3 臺灣總督府告示(官報 日本國會圖書館、府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4 臺灣鐵道案內(1912國立臺圖書館
#5 高雄老明信片(2004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新增記錄#2019/8/11】

貼圖取自哈佛燕京圖書館,光緒9年12月7日海江警船示第182號。


貼圖取自哈佛燕京圖書館,「通商各關警船鐙浮樁總冊(1884)」第十七鐙旗山鐙。

其他相關資訊詳前文如下,請點連結,不另贅述。

Remark
1. 2016/8/16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19/8/11新增記錄

2016年8月13日

安平燈塔(安平燈竿)初史略


日治初期的資料搜羅是困難的(日治末二戰期亦是),如果說安平、打狗(高雄)、南岬(鵝鑾鼻)燈臺初史略較難產,相信文史同好是可以理解的(淡水港和基隆燈塔初史略已上線),其有信、有疑,只能說是各有所本,難以周全,就個人僅是業餘愛好者,自娛娛人而已。

寰瀛水路誌卷四(1889):
熱蘭遮城(細蘭地牙礮堡Fort Zealandia)大樹相距約50間一柱上,第六等不動折射鏡白燈,燈火高自高潮面上六十呎。(*1)

寰瀛水路誌卷四夾頁:
清國各口巡工司告示第241號(光緒1611月),設置在熱蘭遮城燈(*2)於光緒16921廢止,同日新燈點火(*3),以安平燈名,該新燈位於熱蘭遮城圓山頂大樹北五十六度十五分西(*4),距離約340(*5),概位北緯二十三度零分五、東經百二十度九分八,設立鐵造構架塗白色(*6),第六等不動折射白色燈,照射自南三十八度半西,至北五十一度半西之間,燈火高自海面上三十二呎半,晴天光達十里(*7)

按遞信志航路標識篇(1928):
1897/5移築至北緯二十三度、東經百二十度十分。(*8)

航海指針東洋燈臺表(1898/12):
燈號安平,安平樹北西西,不動白色燈,晴天光達十里(*7),燈火高自海面上三十二尺半(*9)

航海指針東洋燈臺表(1901/12):
燈號安平,安平樹北西西,不動白色燈,晴天光達十浬,燈火高自海面上三十七尺(*10)

東洋燈臺表(1905/8):
安平燈竿,鐵造塗白色,不動白色燈,明弧自北十二度西,至南五八度東之間(*11),燈火高自海面上三丈七尺,晴天光達十浬。

官報、府報(1908/3/29):
明治41年總督府告示第52號,安平燈臺改築工事竣成,1908/4/1點燈,舊燈火撤去。位置於大樹北西側,東經百二十度九分二十秒、北緯二十三度零分五秒,磚石造圓形塗白色,燈火中心高自基礎十七尺,等外不動白色,明弧自北八度西,至南八十度東之間,照輝水面上七十七尺,光達距離晴天夜十浬。(*12)

東洋燈臺表(1908/6):
燈號安平,安平著樹南西側,不動白色燈,北緯二十三度零分、東經百二十度九分,磚造圓形塗白色,燈火高自高潮上77呎、自基礎上17呎,明弧自北八度西,至南八十度東之間。(*13)

官報、府報(1909/8/7):
明治42年總督府告示第112號,安平燈臺燈籠取付工事,1909/8/12點火休止。

官報、府報(1909/10/2):
明治42年總督府告示第136號,安平燈臺燈籠取付工事竣成,1909/10/5點火,改用第六等不動白色燈。

遞信志航路標識篇(1928):
1909/10/5點燈,改用第六等不動白色燈,磚石造圓形,燈高自基礎十七尺、平均水面上七十九尺,明弧自北八度西,至南八十度東之間,光達距離十海里。(*14)

官報、府報(1912/11/27):
大正元年總督府告示第54號,安平燈臺不日燈火變更,改乙炔瓦斯閃光白色,其詳細另告示。

官報、府報(1912/12/13):
大正元年總督府告示第66號,安平燈臺燈質乙炔瓦斯閃光白色,每四秒時間發一閃光,燭光數約三百五十,光達距離十四浬,其他同前。

以上資料備註如下:
*1 原日文漢字記載為細蘭地牙礮堡Fort Zealandia,現今稱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距離50間約90米,位置不明。其所述「第六等不動折射鏡白燈」起造年代不明。
*2 按遞信志航路標識篇(1928)所述,由訪談當地居民得知,熱蘭遮城燈竿約於1872/8~1872/9所建,暫且從之。關於台灣通史(1920)所載,巡道署內立一燈竿,高可三丈餘,可當參考。
*3 光緒16921(明治23113)為西曆1890/11/3。請注意,寰瀛水路誌卷四夾頁的此筆記錄,明確改寫安平點燈的已知記錄,包含個人已搜羅且斷續有缺的逐年燈台表。
*4 北五十六度十五分西,即以正北為零度,順時鐘方向,轉三百零三度四十五分。
*5 藉由日本水路部安平泊地地圖(1896),可以得知安平燈臺(燈竿)位置。
*6 構造雖為鐵造構架(桁架),考慮在1910/10移置至花蓮港,且當時官方名稱為花蓮港燈竿,所以在此僅稱安平燈竿。遺憾的是,不論1890/11安平燈竿或1910/10花蓮港燈竿,至今似乎沒有任何寫真帖(照片)留下記錄。
*7 比照18981901航海指針東洋燈臺表各燈臺記錄,此處應為十浬。
*8 此筆記錄僅短文一句,資訊明顯不完整。難考加遺憾!
*9 尺?呎?約略等同(1=0.303m1=0.3048m)。
*10 燈高已提高。
*11 新增明弧角度資訊,但不知何時實施。
*12 燈臺主體結構竣工,個人將燈籠、燈器視為假燈(臨時用燈),詳後述。
*13 資訊等同總督府告示。關於經緯度問題,各期燈臺表精度低於或略等於總督府告示。
*14 燈高自基礎17尺,同前,但距平均水面上卻提高2尺,怎會無疑?此可由燈臺表資料佐證遞信志航路標識篇(1928)有誤。就個人所知,錯誤是難免的,此書對日治期燈臺史,仍最具參考價值。

2016/7/30現場記錄,雨!又何奈!



參考資料:
#1 寰瀛水路誌卷四(1889日本國圖書館
#2 日本水路部安平泊地地圖(1891國立臺灣圖書館
#3 遞信志航路標識編(1928日本國會圖書館
#4 臺灣總督府告示(官報 日本國會圖書館、府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5 臺灣の風光(1935)國立臺灣圖書


【新增記錄#2016/8/18】

有時候,搜尋文史是需要一點運氣的,今天心血來潮,探訪久未進入的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數位典藏服務網,呵呵!改版了!經過一陣亂闖,居然發現花蓮港燈臺(燈竿)、東吉燈臺舊照各一張,其中花蓮港燈竿即為安平燈竿移置,由於尚缺其他佐證,自是不好胡亂推論,但是東吉燈臺舊照,卻解了先前所疑。

貼圖為第二代花蓮港燈竿(杆),翻拍自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1931)。按記錄,第一代(1910/10/26)和第二代(1913/12/24)花蓮港燈竿僅為燈號變更,主體結構(鋼構架)可能仍維持原樣貌。


【新增記錄#2016/9/13】

按1874/10/12總稅務司訓令第27號附件一覽表,可知應已設置一座燈名「臺灣」,而符合1874年之前設立條件者,僅「安平燈」一座,且當時安平確實為臺灣府所在地,是故,合理推論「安平燈」在1890/11/3之前,「臺灣燈」為其名
Ps. 佐證資料取自日本國會圖書館 支那海關總稅務司訓令集第1輯


【新增記錄#2016/9/15】

上述燈臺表(1874/10/12總稅務司訓令第27號之後的附屬表)經過一番深入瞭解,明顯地已被後繼者所更動(非為原始件),但安平燈原名臺灣燈的推論,實因「臺灣府」之名,自然仍為合理。


【新增記錄#2019/8/9】

貼圖取自哈佛燕京圖書館通商各關警船鐙浮樁總冊(1882)」第十六鐙安平老砲台

貼圖取自哈佛燕京圖書館通商各關警船鐙浮樁總冊(1891)」第十八鐙安平老砲台鐙及光緒16年11月12日海江警船示第241號


其他相關資訊詳前文如下,請點連結不另贅述
安平燈塔新增補遺 20170902
安平燈塔、花蓮港燈塔新增補遺 20170919
清代台灣海關開關啟徵日、安平燈塔新增補遺 20171019


Remark
1. 2016/8/13貼於Google Blogger
2. 2016/8/18新增記錄。
3. 2016/9/13新增記錄。
4. 2016/9/15新增記錄。
5. 2019/8/9新增記錄。